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21

[ 丁丽静 文选 ]   

关于留学生句尾“了”常见错误的分析研究

◇ 丁丽静

  [摘要]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然而,汉语并非一门易于掌握的语言,他们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句尾“了”的正确运用困扰许多留学生。因此,关于留学生句尾“了”常见错误分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句尾“了”做助词、语气词、副词的分析方法固然清晰易懂,但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很难,尤其是留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用“了”,什么时候不用,我们提倡“精讲多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更简洁、易懂的讲解方法远远胜过语法分析。我们在精讲多练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尾“了”的具体运用,在实践中也见证了它的效果。
  [关键词]汉语;句尾“了”;留学生;词性;精讲多练
  
  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然而,汉语并非一门易于掌握的语言,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句尾“了”的正确运用着实让许多留学生困扰。因此,关于留学生句尾“了”常见错误分析的研究无疑具有极为迫切、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研究小组就句尾“了”误用这一现象进行了总结性的探索。
  一、留学生常见“了”字错误现象
  经过我们总结,留学生常见“了”字错误现象,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了”字漏用现象。
  例如:我就要能吃冰的东西(了)。
  好久不写日记(了)。
  第二种:“了”字多用现象。
  我今天和昨天很忙(了)。
  最近我感觉还好(了)。
  我真没有(了)。
  二、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
  就目前现有的研究来讲,关于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的清晰地说法如下:
  (一)作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如:我已经问了老王了
  头发白了
  (二)作语气词
  表示肯定、促进、劝止或感叹。
  如: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快别吵了
  好了!别闹了!
  (三)作副词
  表示全然、完全和“无”“不”连用,用在动词、形容词钱前,表范围。
   如:了无音讯了不干涉(读liao 三声)
  上面这种句尾“了”做助词、语气词、副词的分析方法固然清晰易懂。然而,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依然很难,尤其是留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用“了”,什么时候不用,对此我们提倡“精讲多练”的方法,即讲课过程中抓典型,实践中多练习。
  三、 句尾“了”的三种用法分析
  (一)作助词时
  “了“作助词时没有具体的意义,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完成。其中包含了一种变化的过程。客观事物也必须经历开始、发展、消失的自然规律。在这种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国内的学者们的观点大多与之吻合。
  例如:他来了
  这个句子放在一定语境中“他来了没有?”我们的回答是“他来了.”再加上地点“河南师范大学”,即表示他来河南师范大学了。体现出了事物的变化,由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变化,而完成则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因为完成的表面意还包括他已经到达地点,作为一种陈述的句型,国外学者称之为“陈述体”。
  例如:
  他走了
  花开了
  树叶黄了
  (二)作语气词时
  语气词,顾名思义关系到了主题的态度和观点,带有了感情色彩。“了”字作语气词色彩丰富,有肯定、促进、劝止、感叹等。
  例:我真的生气了!
  这句话是一位韩国留学生在考试糟糕的情况下说出的,她要说的是自己因为考试不好而很生气,句子里带有强烈的感情,强调“生气”。但是并不是所有带感情的表达中都必须有“了”。
   例:我真的很生气了!
  很明显,上句中的“了”是多余不可取的。比较两个例子,当“生气”有程度副词修饰时,“了”字就不可带,同时,程度副词有一定范围,这种情况只适用于一般的情况。不能随便照搬。 这一类型的句子有:
   山很高;山太高了。
   水真深;水太深了。
   花真美;花太美了。
  (三)作副词时
  像“了不相干”这些固定用法对于留学生说相当困难,只能慢慢积累一些成语的用法,并且它并不用在句尾,所以就不作详解了。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我们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是宝贵的,更简洁,易懂的讲解方法远远胜过一位语法分析。我们在精讲多练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句尾“了”的具体运用,在实践中也见证了它的方便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8) .
  [2]谭春健. 句尾“了”构成的句式、语义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 2004,(02).
  [3]陈钊.韩国中小学生母语环境下“了”字习得的中介语分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6 .
  [4]谭春健.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与认知解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
  [5]许艳丽.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丁丽静(1988—),河南省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关于留学生句尾“了”常见错误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