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雷雨》展示了异性之间所表示出爱与憎的可怕悲剧,展示了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更始人性命运的悲剧。本文力图从《雷雨》的接受史、生命哲学、主题意蕴、命运悲剧等角度浅析此剧为我们演绎的一曲乱伦命运悲歌。
[关键词]雷雨;乱伦;生命哲学;命运悲剧
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好的文学作品,如何读解或如何在多元解读中取其更接近于作家创作意图的审美探寻,从而开拓其文化视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开阔其文化胸襟,以一种文化的眼光透视文学作品,从而读出文化。我认为,这是文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引导学生解读曹禺的《雷雨》时,很多人都认为《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的家庭与社会的悲剧。《雷雨》之读者云云,却知音寥寥,我认为《雷雨》是唱出了一曲乱伦的命运悲歌,此种解读更接近于曹禺的创作意图。
从《雷雨》的接受史看,其问世于30年代,当时的时代主旋律是阶级斗争,要求文学要为阶级服务。《雷雨》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工人运动,这仅是从当时的社会主流政治角度理解,这是当时的时代话语,曹禺对此不得不承认读者的解读——从现实意义层面解读之。然,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并非如此,曹禺曾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这决不是一部社会问题剧。”进而更进一步对《雷雨》进行还原性阐释:“《雷雨》对我是一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我的情感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方面的憧憬,这种种的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主要是由一个神秘的主宰在掌握,这主宰就是命运。为什么要这样残苦地斗争?人在追求美好、奋斗中然而不自觉中陷入了悲剧命运的苦果。”
于是,当从生命哲学的层面去探寻《雷雨》人物的悲剧命运时,我们可以洞察到在那个动荡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发现《雷雨》更是一出命运的悲剧,其玉石俱焚的结局,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震撼和深刻的命运感悟。
这强大的精神震撼主要源于《雷雨》那撼人心魄的“乱伦”关系。人类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婚配,然而血亲相奸会导致生命的变异。所以,人类的始祖一开始就对乱伦产生了畏惧,这已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曹禺在《雷雨》中对“乱伦”这一传统母题作了巧妙地运用。首先是跨越阶级的乱伦,构成了后面一切乱作的前提。其次是令人不寒而粟的“双重乱伦”:周萍与继母繁漪之间的乱伦;周萍和四凤之间的兄妹乱伦;周萍为了摆脱与繁漪的道义上的乱伦关系,把爱转向女仆四凤,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和四凤——同母异父的妹妹却成了真正的血亲乱伦,周萍在痛苦中挣扎的结果最终铸成更大的错。
由此看出,《雷雨》主要写乱伦题材,但它的艺术精神、主题意蕴的开掘已超出了乱伦本身,在家庭、社会悲剧之外,还更深刻更为复杂地写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主宰。如周萍的形象,早先陷入了乱伦的关系,但迫于伦理,去爱上四凤,是对命运的抗争,但在追求中又重蹈乱伦的覆辙,这是命运的悲剧,与西方“俄底甫斯”有相似的命运之形象,个人意志的抗争最终抵不过命运的主宰。
《雷雨》作为命运悲剧主要体现在:
首先为戏剧意象所蕴含的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困绕与恐惧,《雷雨》里的戏剧意象主要是“郁热”与“挣扎与残苦的生存发现”。
戏剧里郁热的生存氛围,不仅是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一种心理、一种性格以及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剧中每一个人物都陷入了郁热的境遇中。周萍与繁漪非理性的情欲追求,周冲的空想,最终幻想破灭,情节设置的偶然性造成了命运的必然性。所有的人物都在追求着,在欲望着。但这一切都被一种不知的力量压抑着,这种压抑的自然环境,被压抑的人性暗示出人物郁热的生存状况。如蘩漪超常态的欲望和对欲望超常态的压抑,最终造成了她最具“雷雨”式的性格,郁热就代表着繁漪情感的一种郁结。
在曹禺的眼里,所有人都像泥湫一样在情热的火堆里挣扎,繁漪造成心爱人的死亡,自己心也死去,周朴园与侍萍,鲁大海抓住周朴园不放,如此等等,愈是挣扎愈是陷入死亡的深渊。戏剧结局只剩下老一辈的孤苦与彼此间的仇恨,这样的人生写实,体现了曹禺对残酷的生存状态的冷静观照。曹禺曾说:“宇宙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任你怎样呼救,也不能脱离它。”由此看来,人无论怎样挣扎也难逃失败。我认为曹禺虽带有一点神秘论、宿命论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深刻自知,对人的无助的生存困境的准确把握。
其次《雷雨》作为命运悲剧所蕴含的巨大精神震撼力,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的性格、命运展示出来。
周朴园的性格具体地说是整个《雷雨》悲剧总根源,扩大地说是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的典型,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他的内涵与魅力更在于其性格命运充满了深刻的矛盾。他出身官僚,早年留学德国,19世纪末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与家里的女仆侍萍结婚,表现了他敢于打破封建家庭观念的勇气,但迫于强大的封建观念,他抛弃了侍萍,也抛弃了自己早年追求的自由思想与真诚爱情,是对自己做人良知的否定,这是他最初的悲剧。由此,周朴园陷入了矛盾、痛苦的境地,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无法消除的影响。从年轻时不能做主到一切都要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的妻子、儿子、工人都要绝对地对他服从,他成为了一个极其冷酷、自私、虚伪的人。他的冷酷、自私、虚伪在对侍萍的态度上犹为明显,他对侍萍的死一直怀有歉疚、忏悔之意,企图通过以“怀念”的方式来补偿;但当侍萍的真的出现时又让他感到自己地位、名誉、利益受到了威胁,同时还潜在地感觉到冥冥中命运的打击,实际上周朴园在制造他人的悲愤的同时,也受到命运对他的无情惩罚。
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也是被命运捉弄的对象。但作者未把他当作一个绝对的坏人写,结尾深化了主题:对命运的思考,善人的悲剧值得同情,恶人的悲剧、恶人的忏悔更值得深思。
作者简介:青文婷(1982—) ,女,四川南充人, 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现任教师 ,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