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65

[ 李广元 文选 ]   

谈谈迈克尔•哈内克的影像世界

◇ 李广元

  [摘要]作为新世纪欧洲的电影艺术大师,迈克尔·哈内克以一贯冷峻、内敛的影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病态和弊端。他挖掘并放大了人们心理深层次的阴暗和扭曲,是暴力社会的病理诊断师。本文深入具体文本,尝试归纳出迈克尔·哈内克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当下的现代主义电影有一定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迈克尔·哈内克;真相;疏离;暴力
  
  欧洲电影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其蕴含的内在的哲思和文化价值一直为世人推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影坛上诞生了一大批出色的大师级导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然而这股电影思潮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有衰落之势,随着布列松、法斯宾德、特吕弗、弗里尼等众多大师的相继去世,欧洲电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呈现出萎靡不振的局面,陷入“大师不再”的尴尬境地。
  然而,二十一世纪初期,迈克尔·哈内克,这个被誉为少数的真正继承了欧洲文艺片精神理念之香火的奥地利导演,以其冷酷、严峻、简约、内敛的电影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迈克尔·哈内克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导演,他在其49岁时才开始执导电影,先后推出了《第七大陆》、《班尼的录像带》、《或然率71》、《钢琴教师》、《白丝带》等影片,其作品先后多次荣获戛纳电影节不同奖项。逐渐在观众心目中稳固了其电影大师的地位。他在参加2005年纽约电影节举办的《偷拍》首映式时,曾经说过:“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谎言。”①这句话是和戈达尔的“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相”相对应的。它的意思是用每秒二十四格的谎言不断寻求人生真相。用他自己的话诠释:“电影是人造物,它佯装重塑现实,其实不然——它不过是一种操纵形式,它是能够揭示真相的谎言。不过,如果电影并非艺术品,那么它就参与了操纵的过程。”②
  那么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揭示了哪些人生真相,又是如何揭示的呢?下面我们结合他的影片作具体的分析。
  一、恒在的疏离
  二十一世纪前后,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其精神家园日益荒芜,在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交流阻塞,关系冷漠,人自身则俨然成立机器的附庸。这种严重的异化现象十分真切的印证了在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和人境遇的描述,于是,不少艺术家们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通过文学、戏剧、电影或其它方式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迈克尔·哈内克早期的作品《冰川三部曲》则集中表现了奥地利人“情感冰河化”。《第七大陆》从名义上借指澳洲大陆,因其相对远离北半球而隐喻了一种脱离中心体系的偏移。影片展现了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丈夫乔治是一家工厂的管理员,妻子是配镜验光师,依娃在读小学。他们在平常重复的生活中逐渐走向崩溃。砸坏贵重的家具,撕毁珍藏的照片,打烂心爱的鱼缸,撕碎多年的积蓄冲入马桶……最终一家人在沉默中吃药自杀。为了凸现这个家庭生活的横断面,哈内克以记事手法,从1987,1988,1989年分别截取某一天一家三口各自的生活片断串联而成,他完全摒弃对故事简单的叙事化处理,有意使三个段落、场景、对话以特定方式进行重复,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次重复中人物情感的细微差别和情节的艰难推进,在这个基础上,哈内克更用特写放大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咖啡杯、盘子、收银机、纸币、电视机……这种细节铺排的横向扩张外加叙事情节的片段化,使叙事的重心由事件的戏剧性结果偏向了生活现实和精神状况的揭示。高度文明的工业化进程使得人仿佛异化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架机器,也没有要求沟通的愿望,这样的生活让梦想和理想都变得遥不可及,或者索然无趣。人们最终的生活去向便是死亡。
  在场景设置上,《冰川三部曲》中,每部电影每个家庭在吃饭时都设定为无语状态,《或然率71》里,吃饭场景中丈夫突然对妻子说了句“我爱你”,而妻子惊奇不已,反复问他怎么了,这不是他的性格,是不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结果就是被丈夫突然一巴掌甩在嘴上结束了两人的谈话。这唯一有对白的吃饭场景反而让我们感到关系越亲密沟通越差。人是在滔滔不绝的说,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包括《班尼的录像带》在内的三部曲,其实都是在向人们描述奥地利中产阶级无法沟通和交流的生存状态,爱情的疏离、母子的疏离、父女的疏离,整个社会在无语中渐渐变得无序。
  为了凸显这种主题,迈克尔·哈内克在《第七大陆》中根本就无视蒙太奇的原则。他在每两个镜头之间都只是加上了数秒的黑屏,以此来连接前后的场景,这样以来,蒙太奇所注重的镜头之间的意义,关联,隐喻几乎被彻底瓦解。数秒的黑屏,切断了前后场景的连续性,然而,这种看起来似乎是很拙劣的连接方式,却产生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一来是一种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效果”,让观众与屏幕产生距离,以达到客观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或人生追求等哲学命题。二来,我觉得导演的这种做法正好与其电影主题的孤独、距离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共鸣。暗含了迈克尔·哈内克一贯的主题表述,这种断裂,似乎就隐喻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正如这部影片的标题就让人感觉到一股令人窒息的隔离、寂寞、孤独和绝望,而这种气息始终贯穿着整部片子,反过来充斥着每一个零碎的镜头。
  二、无处不在的撒旦魔影
  撒旦是魔鬼,它可以化身为权力、爱情、金钱和欲望,在人类生活中罪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它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③在影片《班尼的录像带》、《趣味游戏》、《偷拍》、《白丝带》等几乎所有影片中都充斥着各种暴力和罪恶。《班尼的录像带》中男孩恶作剧般亲身杀死了一个陌生女孩;《趣味游戏》中两个精神病患者把杀人当作和观众博弈的游戏;《偷拍》中童年的乔治设计将父母收留的孩子送至孤儿院,致使其潦倒一生;《钢琴教师》中的扭曲的师生恋……这些恐怖的暴力,损毁的性爱和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黑暗,在哈内克的影像中一一呈现,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在2009年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白丝带》,更是对人间种种罪恶和暴力的静态展示。
  《白丝带》这部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的德国小山村为背景,试图通过一群在病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来探索德国纳粹统治时期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以此追溯法西斯主义的起源。但哈内克的野心不止于此,“我不希望大家把它看作一部单纯反映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影片谈及的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白丝带》中每一个家庭里所体现出的具体罪恶各不相同。在牧师家里,牧师用强大的宗教信仰来控制教育子女,命令犯错的孩子系上象征纯洁的白丝带,以此践踏子女的个人尊严;医生与管家偷偷通奸却又在深夜用手术刀剪去女儿的阴唇以使其禁欲;身为佃户的农民,母亲神秘死亡却迫于男爵的权势不敢伸张正义……这一切事件的共性就是对人性的压抑,这让人们心灵的扭曲最终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小山村罪恶事件接连发生,医生被绊倒摔断锁骨,佃农老婆跌入地窖摔死,男爵儿子被人脱了裤子暴打得皮开肉绽,傻子卡里被虐瞎双眼,然而这个一系列的悲剧却找不到元凶。
  《白丝带》中在叙事上一直制造悬念,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造成一系列惨剧的背后凶手到底是谁。哈内克并没有将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影片聚焦的重点,但是这一悬念亦随着影片里时间的流动持续到了最后。在观影过程中,这个答案也许会发生不止一次的更改——农妇的儿子、管家、教师……以至于到了最后,叙事人“我”将怀疑对象又指向孩子,然后又转而在叙述里将医生和他情妇列为了凶手……直到最后,战争爆发,影片告一段落,答案依然无解。然而,在观众一次次假设中,这一问题指向电影所要探讨的核心——罪恶,也许每个人都是凶手和恶魔,心理上或者生理上,观念上或者实践上。
  对于这种叙事手法,迈克尔·哈内克有自己的解释,“艺术的责任在于发问,而非解答。”他把观众看作合作伙伴,尊重观众,主张让他们参与影片,主动在影片中去寻找“真相”。他在《偷拍》中也有体现,影片到最后也不知究竟是谁在偷拍,其目的是什么。但在观众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乔治童年的秘密罪行和法国百般掩饰的种族大屠杀渐渐浮出水面。
  在迈克尔·哈内克的影像里,暴力并不呈现在实体的银幕上,他坚持认为,将暴力作为“娱乐”会使我们看不见其恐怖的本质,所以他喜欢用画外音反映镜头和安静的效果描述。④如《或然率71》青年走进银行,乱枪杀人的一场以及《暴狼时代》开场不久女主角丈夫被突然枪杀的一幕都是只见有人开枪,不见血肉横飞的景象,《班尼的录像带》最血腥的碎尸情节,只用对白说出。《白丝带》中男爵儿子下身被鞭打,管家儿子眼睛被戳瞎,都是仅见结果不见施暴的具体过程。这种总是刻意和暴力表现保持一定距离的影像,使暴力本身远离感官快感的领域,观众则更能理性的思考罪恶的根源
  三、结语
  迈克尔·哈内克的影片在哲学层面上展开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与欧洲现代艺术电影渊源。他极其崇拜布列松,二者在主题上都表现罪恶、欲望、死亡。但二者仍有很大差别。布列松的每一部作品主题都是关于救赎,像《金钱》、《扒手》、《乡村牧师的日记》等,而哈内克在电影中延续的则是人生无望。布列松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电影中将自己隐身为囚,和他的主人公们一起被困,一起受难,一起仰望。他在黑暗依然告诉人们: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而哈内克的绝大部分电影中,看不到这样的光明。他的影片则是与救赎无关的令人窒息的绝望,他自己曾表示想要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在实际影片中,他习惯地设置一个个生活平淡而零碎的段落,并用黑屏连接,让观众在黑色的寂静当中,感受人生的无望和挣扎。无论是银幕基调还是传递出的心理颜色,都是灰色暗淡,让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救赎。
  
  参考文献:
  [1]孙怡.看不见的眼——《隐藏》中凝视机制的主体建构[J],电影评介,2009,(4).
  [2]赵子航.迈克尔·哈内克和他的电影[J].世界电影,2009,(4).
  [3]朱玛,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法]罗贝尔·布烈松著,谭家雄,徐昌明译. 电影书写札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汪方华.现代电影: 极致为美:后新浪潮导演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英]杰夫·安德鲁著,焦雄屏译.导演视野:遇见250位世界著名电影导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苗渲明.迈克尔·哈内克:每秒24格的“真实谎言”[J].大众电影,2009,(16). 邮寄地址:210046
   注释:
  ① 理查德·波顿文,张颖译.《集体罪行与个人责任——访迈克尔·哈内克》,《世界电影》2006 (03) 第176页
  ②理查德·波顿文,张颖译.《集体罪行与个人责任——访迈克尔·哈内克》,《世界电影》2006 (03) 第176页
  ③转引自苗渲明.《迈克尔·哈内克:每秒24格的“真实谎言”》,大众电影,2009,(16) 第48页
  ④[英]杰夫.安德鲁著,焦雄屏译《导演视野:遇见250位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85页
  
  作者简介:李广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谈谈迈克尔•哈内克的影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