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全面性、连贯性、特色性、渗透性和规模性等五个方面介绍了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中等学校;校园活动;五性原则
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全面性
1、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作为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首先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发挥出每一位同学的专长,如可以在学年初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各同学的特长,然后进行归类分组,组成音乐、舞蹈、集邮、摄影、无线电、电脑、橡棋、足球等各种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从而保证所有同学课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提高素质;其次,可以聘请在各方面有相应特长的教师对各兴趣小组进行指导,这样,许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各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便于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培养师生情;另外,如有可能,还可以聘请校外名流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2、要坚持内容全面的原则。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活动反映迅速,而情绪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活动无创造性可言;要想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活动情绪,必须想办法让他们投身到活动中去,使他们感到校园文化活动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只是那少数几个同学的事;而若想让广大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则必须使活动内容广泛,避免单调、片面,如前文中的多种兴趣小组则能适应这一要求。我校举办的“校园百佳名星”评选活动,包括了十佳后进生、十佳珠算能手、十佳青年志愿者等十个方面的评选;我校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十五个一”活动等这些内容全面的大型活动中,同学们广泛参与、积极性高涨。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连贯性
1、注意各年之间活动的延续性。对于一些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活动和一些常规教育活动,学校应坚持年年开展,并注意保持其延续性,可以对其进行编届开展,如我校至今已开展了十三届宿舍、教室文化大赛、十四届“校园之声”主持人选拔赛、十五届“青春美”舞蹈比赛、十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十九届校园歌手大赛等,这些活动的正常连续开展,对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稳定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2、注意不同活动之间的自然衔接。整个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项活动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应当择优开展,使各项活动衔接自然,才能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对有相同专长爱好的同学可以采用“培训——选拔赛——任职锻炼——评优——荐才”的模式,通过系列有机联系的活动进行培养。如对主持人的培养:普通话、播音技巧等培训——主持人选拔赛——优秀选手任校广播站主持人——校广播站主持人挑战赛——毕业时向社会有关部门推荐小播音员活动,一个个小主持人便在这些经过选择的连续的系列活动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梦想变为现实。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特色性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校情,因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形成本校的特色。初级中学应通过活动注重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而高级中学应通过活动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职业中学应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普通中学应通过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巩固,做到寓教于乐。另外,在这一大的前提之下,不同初级中学之间、不同高级中学之间、不同职业中学之间、不同普通中学之间还应注意各自之间的差异性,逐步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轰动效应,形成较大影响。我校团委在长期的实际活动中逐步瞄准“校园之声”广播站、“学子书屋”和“新星文学社”这三大阵地,形成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三大特色,每年通过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为社会直接输送了许多特色人才。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渗透性
学校以教育为本,校园文化活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同学们所最乐于接受的,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式寓教于乐,即把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等融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1、把政治思想教育融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变原本单调的思想教育为丰富多彩,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如通过开展“维护市容交通秩序青年志愿者协勤”活动,可以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市民守则》和“十不准”规范,增强爱祖国、爱家乡意识;通过开展学习十八大精神系列活动,可以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增强爱党意识;通过各种主题团日活动,可以使团员青年进一步了解党团知识,增强团员意识。
2、把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融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学科知识竞赛、学科兴趣小组、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把课本知识变为感性的、新颖的、形式多样的东西而易于被学生接受。
作者简介:林开洲,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