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59

  

教学中要认真面对学生发问

◇ 王 琪

  [摘要]学生发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在面对学生发问时,教师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可能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需要在面对学生发问的难为中找到应对的方法和原则,并在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个人修养。
  [关键词]学生发问;教师应对
  
  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源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从微观上看,问题的提出有助于个体直接获取信息和资源。从宏观上看,问题链的形成,也是不断推动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一、学生发问的教育学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进而想要予以研究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发问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教师素质成长还是课堂资源的生成,都应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学生发问是一种内在动机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有了好奇心便会存疑。而学生发问是基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希望得以解决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个体发现”,它是相对于个体已有认识而言的新认识。[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一套架设问题、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因而,学生发问不仅是一种内在动机,更是一种保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机制。
  (二)学生发问是一种话语权的需要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其究竟有否话语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及其诉求,都可以通过发问而表达出来。如果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默默的接纳教化,那么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学生发问对其自身的意义
  学生发问对其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有利于深化对于学科知识的了解;第二,有利于建构学科知识的理论结构;第三,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第四,有利于口头能力的表达;第五,有利于批判、创新意识的培养;第六,有利于心理结构的发展。
  (四)学生发问对教师的意义
  学生发问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活动,还需要教师的配合。教师在一系列的应对过程中,对其自身素质的成长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首先,强化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再次,有助于教师职业感情的培养。
  (五)学生发问对课堂的意义
  学生的发问,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析疑,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得非常主动,又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3]教师还能利用学生的发问,有效的生成丰富的课堂资源。
  二、面对发问:教师的难为
  既然学生发问意义深远,也可以成就一堂好课,那为什么有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发问时又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难以招架?面对学生发问,教师的难为又在哪儿呢?
  第一,不同师生观的博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主导,具体操作上应该怎样“导”,成为了一个主观又难以界定的理论构想。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教师自身权威的树立又相当重要。而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面对学生发问时,教师一方面希望积极回应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教学权威受到影响。不免对学生的问题既爱又恨。
  第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种亚文化不断衍生,不同的渠道涌现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的价值取向变得日益多元,其思维领域也更为开阔。由此,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古怪”、越来越“刁钻”。而教师所涉猎的信息往往和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不在同一层面上,他们的兴趣点、关注点也有较大差异。学生提出来所很多问题,教师都难以解答,甚至无法回答。
  第三,现行评价体系的滞后。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是依托各类考试,而考试类型往往是由各种标准化的客观性测验构成。标准化的弊端在于,评价的标准化可能滞后于信息和知识的更新。在案例中,物理课的败笔在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了向传统权威发出挑战的要求,最终又不得不带着学生们委身于传统权威。学生的一句质问,不仅问到了老师的痛处,还问到了现行评价体系的痛处。
  三、 面对发问:教师的应为
  了解了学生发问的重要性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教师的应为是什么呢?首先,树立民主化教学观念,营造学生发问情境。教学民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4]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到了认识层面。并且能够指出自己的不足,客观的看待教师权威,平等与学生沟通,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心理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更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愉悦的课堂可以使学生放松紧张情绪,更加有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
  第二,包容对待学生问题,激励学生发问行为。学生作为求知者,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造成了他们在认知上的差异。他们在面对不同事物时可能产生不同的疑问。即便是面对相同事物时,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困惑。这些问题良莠不齐。作为教师,应该包容对待学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则采用褒奖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质疑。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提高其他学生产生发问行为的可能。
  第三,尊重学生自由探讨,延缓学生发问评价。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必然需要经过一系列思考,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介质。另外,学生习惯通过与同伴交流获得思想灵感。授课教师面对学生们的自由探讨不应该马上打断,对于学生的不同的反问和质疑也不需要马上给予反馈和评价。而应该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利于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本身当中,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第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发问潜能。对于学生的提问,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教师予以正面回答。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及时的答疑解惑,然而却不利于学生批判和反思精神的产生。他们对教师的言论和教材的观点只能顺向辩护,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建构,成了教师教材权威的“传声筒”。[5]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做到答疑解惑,还应该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在案例中,物理老师的做法是,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再不断反问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不断发问的潜能。
  四、面对发问:提升回答水平的三项修炼
  既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有如此多的无奈与难为,那么教师到底选择消极的无为还是积极的可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教师的可为还需要提高以下几项能力。
  (一)灵活应变的机智。
  当教师面对学生的发问时,势必要做到灵活应变,这不仅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刁难”时,有处之泰然的手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手段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而知识积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将知识内化为经验的可能,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灵活应变的机智才能得以体现。
  (二)自我反思的修养。
  反思型教师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为依据,自觉地分析教育情境,认真调节教育思想与行为,以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教师。[6]面对学生的发问,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学生的问题,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的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问而不答的艺术。
  人无完人,作为人的教师,必然存在自己的知识盲点,学生在某些知识层面超越了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面对学生发问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会陷入“有问无答”的场面。然而作为教师的人,“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他们无法规避的责任,这时“有问无答”的尴尬就有必要转化为“问而不答”的艺术。谦虚的向学生请教,积极的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诚恳的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知道“怎么样”,或许比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有意义。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18.
  [2]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J].教育研究,2000(5).
  [3]许迎华.学会发问——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把钥匙[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4]庞大镶.关于课堂教学民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0(9).
  [5]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J].江西教育,2005(1).
  [6]张志泉,农兴强.反思型教师:教师发展的理想之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7]张楚廷.学问与“学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2(3).
  [8]李祎.“问”的学问[J].教学与管理,2005(26).
  [9]张传燧,周卓莹.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作者简介:王琪,(1986—),湖北大学教育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教学中要认真面对学生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