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程。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备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这些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对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新的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的内在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鉴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在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事实上,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鉴赏课呢?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无定法;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鉴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知识,以达到鉴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使之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巧用古典诗文,进行诗画对比
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鉴赏,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们感受到画中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因为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追寻的最高境界,它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风姿各异的面貌和情形,本来单纯的意境就意境很难感受了,不同意境之间的比较鉴赏,这对于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高中生来说,想让他们彻底的被艺术作品所折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想到了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融合,因为高中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带有深邃意境的古典诗词,而且对于意境的感悟,文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鉴赏图画要相对简单。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诗句,就和北宋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是将自然风光作为创作的对象,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隐藏在诗中和画中,让观众去探索他们深层的意蕴,寻求一种艺术上的共鸣。有了古诗的配合,学生们因为对陶渊明这位隐士的了解,对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特征,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体会。又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和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有着相似之处,诗中描写的一叶扁舟,在空旷寂寥的江面上,一位渔翁,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给人以飘渺无垠,天人合一的感觉。而南宋山水的意境特征也是如此,讲究计白当黑,为了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往往构图简单,与意境表达无关的,一律不在画中体现,使得画面简洁短小,让观众引起无限的遐思。还有郑板桥的竹子,他一生酷爱画竹,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便可得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他看来,竹子代表着一个人的气节,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有了这首诗的铺垫,我们再欣赏郑板桥的竹子,觉得每一枝都是挺拔笔直,每一叶都是因情而动。
二、巧用流行音乐,导入教学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教师如果能用精彩的引入,激发起同学们的兴趣,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顺利很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于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一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因为身处城市中的高中生,从小接触的是牛仔裤、游戏机、漫画书这些新潮的东西,对于凝聚着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民间美术和工艺品,往往都觉得他们很土,看不上眼,更不用说感受他们的审美价值了。为此我特意选用了比较的方法,在世界著名的歌剧《图兰朵》之中,曾经引用了中国的民间歌曲《茉莉花》的旋律部分,要知道这部作品创作于1762年,那时候的中国音乐就已经被西方的音乐家所借鉴了。在课堂上,我先是播放了这一片段,同学们都表示很诧异,这不是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是什么时候写成的歌剧?看着同学们诧异的表情,我告诉他们歌剧创作于1762年,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就已经走向世界了,所以我们的民族艺术有着独特和深远的艺术魅力。同学们有了这一故事的铺垫,不敢再小视自己祖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继而再向他们提问,为什么我们认识不到自己民族艺术的伟大呢?难道他们真的过时了吗?还是我们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着这样的困惑和疑问,对于民间美术的欣赏,学生们会格外的认真,努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独特的美。
三、巧用学科综合,感受作品情感
对于美术形象本质特征的讲解,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从思想上认识到艺术美感,产生艺术共鸣,而不是陷入纯粹教学理论的怪圈,我常常用一些触类旁通的方法,用非美术的手段,来帮助同学们的理解。例如对于著名油画《父亲》的欣赏,这幅画是罗中立先生的代表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显示将这幅画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讨论,看看这幅画应该叫什么名字才好,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趋于一致,都是老农、农民、老汉这个意思的,虽然他们急切的想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我让他们耐住性子,继续鉴赏。这是我播放了著名歌唱演员刘和刚的《父亲》首歌,画面中的老父亲天不亮就起床辛勤的劳作,省吃俭用,只为了给儿子买一个录音机,满足孩子想唱歌的愿望,正如歌中所唱到的那样,“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伴随着这感人的音乐和画面,我发现同学们都屏气凝神,有的甚至还有泪光再闪动,这时候,我再问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幅画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的回答到:“叫做《父亲》”。画中的这位老父亲,脸上一道道的皱纹,像是岁月和艰辛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那双枯燥的双手,曾经种出过多少丰收的硕果,就像他身后金黄的预示一样,只要勤劳,永远都是丰收的景象。而此时的他却捧着一只破旧的海碗。作者用巨幅的形式,让我们展示了一位善良、纯朴、勤劳、坚韧的农民形象,这位农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父亲,因为他的勤劳,因为他的苦难,他早已经超越了生活原型,所代表的是全中国所有像他一样的农民,像他一样为我们提供食粮的衣食父母。同学们在音乐的配合下,听觉和视觉收到了双重的冲击,使得他们的鉴赏感受更为深刻,我相信,有了这一次深切的情感体验,他们终于明白了这部作品为什么叫做《父亲》,而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这部作品了。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要充分运用历史故事、古诗文、流行音乐等各种方法,使鉴赏课更就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创造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的形象性,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旭泉:《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五要》,《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2期。
[2]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贡加兵,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