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68

  

为安娜“至高无上的爱情”叹息

◇ 张 滢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巨著描写了安娜的个性和情感,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内在根源。安娜出场的那一景是托尔斯泰的精心杰作,流露其外表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极具穿透力的微笑和眼神,使安娜全身心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生气,生的欲望。这正是托尔斯泰笔下“动物性的个人幸福”。安娜的性格是如此烈性,所以她做出了常人不会且不敢做的一切。
  [关键词]安娜;激情;爱情;畸形
  
  安娜的情感世界牵涉的一共两方面,和伏伦斯基的关系及与丈夫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托尔斯泰认为,人为了所爱的生命中的一个所进行的爱的活动,不仅妨碍为其他人而进行的活动,而且常常是有害于其他人。[1] 安娜为了伏伦斯基,伤害了她的丈夫、儿子以及他们的家庭。
  对安娜来说,抛夫是完全没有留恋的。在没有爱情的情况下要求女人对婚姻忠贞,可能是一件违反自然的事情。这一对夫妻,一个崇尚感情,充满激情,一个沉溺功名,心冷如铁,志趣如此相并,他们组合的家庭有何幸福可言呢?[2]
  可对于儿子,她割舍不下。在八年如死水一般的婚姻中,在感情无所寄托的痛苦中,安娜在儿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可她毕竟割舍了儿子,选择了情人,对于这个选择她自己也说过,“我没有他还照样活着,我拿他去换取另一份爱,我在满足于那份爱的时候并没有为这种交换后悔过”。正因为此,代价愈大,期望愈高,索要愈多。只要伏伦斯基表现出的爱低于她付出的,便是过错,不公平,是为他所放弃的一切的不值。
  而用抛弃家庭的代价索取伏伦斯基的爱情,最后又换回了什么呢?她和伏伦斯基的情感到底又是什么?有很多人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到底归属于爱情还是激情有争议。安娜对伏伦斯基的是爱情,而伏伦斯基只是一时的激情?我觉得这样草率而过于简单的回答对于这段复杂的情感来说太不合适了。
  他们的感情是炽热的,充满激情的,同时也是躁动的、不宁静的。这取决于这段感情产生的背景、社会环境、双方的身份、性格,等等。
  安娜对伏伦斯基的付出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激情碰撞心灵,冲击八年平淡如水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个美丽而自觉的女人,心中怎可能不产生悸动? 一开始理智在和情感的冲突中占上风,安娜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可不久她就给了自己太多和伏伦斯基接触的机会,以至于事态发展到抛弃家庭、挚爱的儿子,这爱情代价之昂贵也造成了它本身承载过多、负荷不了的恶果。相处的困难,背后的压力,“只要爱情”的绝对空虚,生活和爱情都不会平静。
  而伏伦斯基呢?曾经的他确实是个纨绔子弟,从没有过家庭生活。母亲的背景和教育,彼得堡特有的富有军人圈子的生活,都对他的生活作风、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他最先追求安娜的原因有可能是其美貌和气质对他造成了致命吸引力,也可能是满足年轻的虚荣心,也可能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激情来得突然,一两句岂能说清?可我始终不认为他对安娜的情感只到激情为止。当他们这种虚荣心满足的情绪在事态愈变严重、社交界谴责其为“不成体统”的时候早已不不复存在了,而他们在一起的关系并没有破坏。
  只是,伏伦斯基永远都没有安娜坚定。从伏伦斯基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见激情在渐渐消退,安娜的爱愈自私强烈,伏伦斯基的爱愈后退。这跟伏伦斯基的性格有关,跟安娜的穷追猛打有关,跟伏伦斯基追求爱的境界不及安娜有关,跟安娜的“唯有爱情”有关。最终,安娜神志不清地选择了死,而伏伦斯基在此之前并没有与她分手的打算。而在安娜死后,伏伦斯基也厌倦了他的这条命。如果伏伦斯基对安娜没有爱,又何来对生命厌倦之感的痛苦呢?
  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是责任与情感的统一体,缺乏责任感的两性恋情可能富有浪漫色彩,但是却没有深厚的根基。它如同水上浮萍或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虚伪而自私的肉欲。[3]说的正是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恋。缺乏责任不仅是他们先天畸形爱情的特征,同时也是这两个人个体缺乏的品质。从伏伦斯基的成长环境和生存背景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伏伦斯基缺乏责任感。而作为已婚妇女的安娜,虽然我们可以从她的反抗性和执著追求自己幸福的角度考虑,但她背离对丈夫和儿子的忠诚而抛弃家庭,就没有负起她应担当的责任。因伏伦斯基缺乏责任心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以致安娜的爱越来越自私和强权。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段感情也持久不了。
  除了缺乏责任感的支撑以外,缺乏幸福感也是这段感情长久不了的因素。如果只有在所有的生命都是喜欢别人胜过喜爱自己时,你的幸福才能实现,那么,你作为一个活着的生命就应当爱别的生命胜过自己。[4]
  安娜和伏伦斯基都没做到。他们在出走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幸福感可言,因为他们都太爱自己。安娜看上去撕心裂肺,抛弃所有只为伏伦斯基一人,可她索取的也愈来愈烈,永远都在纠缠于他是不是爱自己的问题上,搞得自己很疲惫,最终除了自己什么都没剩下。
  安娜在死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嫉妒心重,忍受不了离别,稍微发生争执就提出分道扬镳,实际上又怕得要死,等等。这种爱情让安娜成为自己的俘虏,也毁了自己。[5]
  病态的激情难得幸福,欢快感情的活力往往已经丧失。激情爱情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普遍表示对安娜的同情以及对伏伦斯基的谴责,认为伏伦斯基没有对安娜巨大的牺牲承担多少义务。
  安娜从一开始就在矛盾中挣扎,以致于抛弃家庭,抛弃倾注八年全部心力的儿子,试图与贵族势力作对,追求纯洁的爱情。但伏伦斯基却没有真正想过与封建贵族集团决裂,回到彼得堡甚至害怕与安娜出双入对。可以说,他付出的并非是全部的爱。而外界的排斥、伏伦斯基的冷淡、内心的悔恨、挣扎与失望,让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贵族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始终压迫着他们两个人,只是安娜选择了死亡,伏伦斯基选择了妥协。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托尔斯泰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51-152页。
  [2]杨思聪:《安娜卡列尼娜》鉴赏,重庆出版社,1988,第71-72页。
  [3]程京 吴灿新:《爱情与道德》,山西教育出版1992年,第121页。
  [4] 陈建华:《托尔斯泰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5] 柳里科夫:《爱情的蜜与毒》,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4-165页。
  
  作者简介:张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

为安娜“至高无上的爱情”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