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杀气”一词在古典诗词中有两种含义。一是秋日肃杀之气,一是战场杀伐之气。后一意向往往引申出凶恶的气势等意义。各家注本及辞书都将高适《燕歌行》中的“杀气三时作阵云”之“杀气”解释为战场杀伐之气,然笔者以为这是对这杀气作秋日肃杀之气解更为合理。
[关键词]《燕歌行》;杀气;肃杀之气
杀气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中,意为秋日肃杀之气。后世文学作品用到此词多作此解。因秋日主金,利于兵,古人多选在秋日出兵攻战,杀气词义又延伸至战场中,表示战场杀伐之气或者形容凶恶的气势。查《辞源》[1]《古代汉语大词典》[2]中解释杀气的战场杀伐之气意项时都引高适《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一句为例证;各个经典注家如的《高适集校注》[3]在注解高适的传世名作《燕歌行》中的“杀气三时作阵云”之“杀气”时都注作“杀伐之气” 或认为无须解释而置之不顾,但通过对文本的精读与排比,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杀气一词在此句中仍应释作“秋日肃杀之气”。
一、句式分析中可见这里杀气解释为肃杀之气更为合理
首先我们
来重读这首诗:
《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示适,感征戎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气势磅礴,沉雄悲壮、慷慨激扬的边塞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不论是一般性的选本还是简介性的读物总都少不了这首盛唐诗人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这是公认的最能代表盛唐英雄气质与青春气息的作品。然而历来大家只是欣赏这首诗的思想价值、政治意义,而对于它的具体内容却很少关注。虽然这是一首写边塞战争的诗歌,各种注释也多是承袭前人说法把杀气解释为战场杀伐之气以适应主题,但平心而论说这里“杀气”为战争气氛却并没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笔者反而认为杀气作秋日肃杀之气解更为合理。
仅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一句的句式看,这是很工整的的对仗句,“三时”对“一夜”,“作阵云”对“传刁斗”,那么“杀气”自然是对”寒气”。与自然环境之寒气相对应的杀气自然也是一种自然环境—秋日肃杀之气而非战场杀伐之气。毕竟此时战事已告一段落,荒凉凄清的战场若非说有什么气氛弥漫也是悲凉凄苦之气而非紧张酷烈的杀伐之气,何况这一句完全是景语,无关征人心理,只是用来烘托下文征人的哀伤怨怒之气的。这里解作肃杀之气就比战场杀伐之气更为合理。
二、 从全诗内容与章法结构来看杀气作肃杀之气也更合理
历来对这首诗的关注多在于它的主题与艺术价值上,争论也集中在诗歌中的将军是否指的是“御史大夫张公”即当时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多瞩目于“美人帐下犹歌舞”几句,这就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因而我们首先回到文本来找出问题的根源。
正如各家所解,这首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完整记录了一次战役,并体现出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有外敌侵入的愤怒;大唐声威的夸饰;将士英雄气概颂扬;唐军忠心报国、立功杀敌壮志的礼赞也有军情紧急场面的渲染、军中矛盾的揭露;征人思妇相思之苦的同情。这种种复杂情感内涵都是在作品中层层铺展开来的。
开头四句交代了战争背景,东北边界战事突起,匈奴挑起事端,于是朝廷派兵迎战,平定边患。接下来本该直接述说的是战场形势的激烈紧张:紧急文书源源不断,烽火也照亮了战地山川。作者却在其中插入了一段战士们的心理描写,男儿本就该驰骋沙场,报效国家;何况天子圣明、恩赏隆重,更该誓死尽忠。这中豪言壮语不仅使得诗歌思想境界得到拔高,在形式上也取得了波澜起伏的效果。这一点在后文也同样可以看到。
萧条的战场上我军在紧张地行动,敌军也如狂风暴雨,气势汹汹。激烈紧张的战场气氛,使读者的情绪处于极度紧张之中,即将要到一个爆发点时,作者却又宕开一层,说到军中矛盾。这样激烈紧张情势下将军们还有心歌舞玩乐,全不顾战场上拼杀的战士的死活,就尤显得军中矛盾的严重,也暗示也战争发展的艰难。将士奢靡无能,不能与士兵同心协力,前景自然不容乐观。果然,后两句写出了战争的结果,深秋的大漠寂寞苍凉,战后的堡垒已成废墟,千军万马也仅剩稀稀落落的几个败兵残将,气氛低落哀伤到了又一个极点。
如果接下来作者继续展开描写战场惨象一样震撼人心,却在结构上失之贫弱。所以作者又由实入虚,目光转移到了现实战场的背后,探究战士失利的原因,原来这将军受到了皇帝非常的恩遇,所以大意轻敌导致了这样惨重的损失。这损失当然不仅仅是将军将会失宠,更重要的是边患不除,又该有多少征人长期不得归家,多少思妇夜夜不能安眠啊!作者想象战士与家中亲人两地怅望,多少辛酸。在展开了这样巨大的时空与情感空间后,作者不失时机地又收起笔墨,后一句征人蓟北空回首又将视线拉回边塞。“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两句作者极力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险恶,哪里能久留。具体是怎样险恶呢,在下一句他继续铺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即早、中、晚,代指整个白天,这句是说白天“杀气”整天弥漫不散,犹如战场拼杀时激起的烟云;夜晚凄清凛冽的刁斗声也整夜不断。理解这一句话自然要从全文上下联系来看。从上文看,这句不仅上承边庭一句极写边庭苦寒,也遥接大漠穷秋塞草腓一句,继续描绘边地景物。从全文看,这一句景语烘托了气氛,也与上文各句一样增加了诗歌章法上的跌宕起伏。在这种苍凉凄清的环境下士兵凄然相望,不禁期待出现汉朝李广那样的大将军,打退匈奴,凯旋回乡,早日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才更显悲壮深沉。这绝域这边患是自古就有的,而英雄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怎不让人慨叹悲伤。从全诗看,章法上作者是颇费匠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时空交叉,处处体现出波澜起伏,纵横开阖的博大气象,辅助了内容的表达,完美地体现着盛唐风骨与唐诗艺术结构美的典范。因此,从全文章法看这一句明显是景语。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杀气一词在本诗中应解释为秋日肃杀之气。
三、这种用法在高适本人及同时代的作品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杀气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礼记注疏 卷十一》: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蟄蟲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注。这里表明杀气的本意即是寒气,秋日肃杀之气。这种法在后代是极为盛行的。我们仅举数例以为鉴证。
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高适《同诸公出猎海上》)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李白《北上行》)
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李昌符《书边事》)(以上均见《全唐诗》)
我们可以看出,与杀气相对应的辞藻是本别是层阴、悲风、寒霜、严风、阴风。这些无一例外是形容自然景象的词语。不可否认这些景语即是情语,包涵作者情感,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形式上它们是写客观的自然之景而非主观的政治环境或心态之景。各注家对这些句子倒是多解释为肃杀之气。这表明,出了一些特殊场合外,古诗词中的“杀气”还是多作秋日肃杀之气解的。而本文所论的高适《燕歌行》中的杀气一句与这些例子明显是同一种类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处杀气解释为秋日肃杀之气的合理性。
四、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句式分析还是诗歌章法结构的分析上高适《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一句中的“杀气”一词用的是本意即秋日肃杀之气。同时从同时代的其他例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因此我们认为,以往诸家将其注为战场杀伐之气或直接不加注解,都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读或者以今人的眼光想当然的理解。在诗词文本解读中我们自然要更注重诗词本身体现出来的信息与时代主流用法。因此这里“杀气三时作阵云”之“杀气”还是作秋日肃杀之气解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六次印刷,第1689页“杀气”条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2000年9月版,第1357页“杀气”条
[3] 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83页注十九
作者简介:付梅(1987—),河南信阳,南京师范大学08级研究 生,唐宋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