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是高中阶段对学习没多大兴趣的学生,能写一手规范美观汉字的同学寥寥无几。电脑的普及也正在吞噬学生练字的热情。“没时间、没心情、没用处”成了学生对习字的真实感受。这直接导致习字教学效率低下,没有实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学生习字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习惯;兴趣;领悟;育心育德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长期的习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但在实际教学中, 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教师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如何更好地开展习字教学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习好心态 激发兴趣
没有一种学习不需要良好的心态,习字也不例外。实际上,习字的过程就是克服浮躁情绪、培养宁静心境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心里重视习字。不重视书写,自宽自解,认为关系不大,片面追求速度,潦潦草草完事,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歪歪斜斜的字习以为常,不知美丑怪异。有了好的心境,还需有学习的动力,而兴趣就是练字的发动机。因此在习字教学中,尤其是在习字课的起始阶段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如果一味地向他们讲解偏旁部首、结构造型,只是机械地重复点、竖、钩、挑等写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如果注意以故事激发兴趣,就会改变这种状况。写字前可以给他们讲晋代“书圣”王羲之幼时学习书法,使“水池尽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两晋古碑,在碑前观摩了三天才离开的故事等等。在写字教学中穿插这类故事,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写字的兴趣往往会徒然倍增。
二、培养习惯 锻造精神
叶圣陶老前辈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某种程度讲,写字习惯要比字本身的好坏更重要。学生的字写得不入体不美观,勤练就可解决,写错几个字下次还有机会纠正,可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就是很难改变的。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爱护并正确使用书写工具,注意卫生等。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必能终身受益。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后,就要在一天天的练习中锻造学生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所谓求学不轻松,轻松学无成。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曾说过:“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学书法,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开始时满怀信心投入十分的热情,过段时间看看进步不大,于是沮丧悲观、疏于练习,或者频繁更换字帖,这时要力戒旧弊,抛弃陋习,取法其上,从头开始。古人云,字无百日之功。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要眼到心随,苦其心志,劳其手臂,临池不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在这方面,古代书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很多,教师可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逐步明白事理,或可树立班中的榜样,让学生从榜样身上吸收前进的动力。
三、传授知识含英咀华
关于书法,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如果教师能把前人的经验和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少走弯路。如果学生不懂有关写字知识,盲目地模仿成人写字,虽然也能书写,但进展不快。这就像孩子在池塘嬉水,虽能狗爬式地游一段,但速度慢,如果有教练指点,了解了游泳的一些知识,掌握了正确的动作,其游泳技能就会是另一种水平。同样,写字技能训练,教师也要作正确示范,要精讲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只让学生懂得执笔、运笔、笔顺、结体等知识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在描仿练习中体验、感悟精妙之处,含英咀华,运用写字知识。为学生书写动作的定型——入帖和书写动作的自动化——出帖奠定基础,促进写字知识转化为书写技能。只有写字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书写技能时,习字的目的才达到。
四、挖掘文化 育心育德
写字是要用心的,不同的心境就会产生不同的书法。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课堂上,我总是强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并结合书史的典型范例进行教育。讲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岳飞,其书法“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 ,他有抗敌御辱、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情感的熏陶。学生受之感染,也能从做人行事上和体味习字和书法的真谛。
有一次上习字课,我让学生练“忍”字,“忍”的上部是一个“刃”,我就问学生:“刃”字为什么是在刀上加一点呢?学生发言后,我总结说:“刀上加一点,是指刀最锋利的地方是刀刃。好钢用在刀刃上,因此刃锋利无比。作为人须学好本领,成为好钢,用在社会最需要的位置上,做开拓的尖兵,成为人中之杰,成为国家的栋梁……”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莫不颔首称是。处处留意,每堂习字课自始至终都可挖掘真、善、美,使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把这种快乐书写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先从整体把握字型的宽窄紧松。比如在教“窗”的时候,联想我们通常所说的窗户的形象,多是上窄下宽的结构,这一点和“窗”字的结构也是不谋而合。学生基本从整体上已经能够把握字型。再指导学生欣赏“窗”的下半结构和园林中常见的雕花的窗户很相象,并出示了一些实物图片。这种雕花的窗户在其中穿插的木质结构不正像“窗”的下半部分的结构吗?学生顿时对这种发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整体的把握更加到位。接着趁热打铁,和学生共同探讨窗户是用来挡风遮雨的,结构严谨,在写的过程中要把窗户关好,每一笔运笔的过程就和工匠做窗户一样,要严谨、细致。最后,写完之后还要把自己写的字和范字多做比较,再次从整体上找出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力争把下一个字写得更好。
习字教学并非单纯教会了学生写字。在练习的过程中,让汉字的魅力在指尖流淌,让中华民族悠久醇香的文化韵味在心底弥散,才是习字教学的真正成功之处,正所谓指尖漂浮人生风云!
作者简介:谢晓光(1966—),男,重庆垫江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三维设计、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