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28

  

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 徐 玲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因为隔着语言的障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文言结合。文言文教学要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言”所承载的内容;以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领悟“言”。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文与言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对“孀妻”和“遗男”的理解,钱老师不是直接的讲解,而是在上下文语境中引导学生悟出的: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生)孤儿。
  实践证明,当学生因兴趣而观照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的障碍。解除言碍的过程,就是融言于文、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的过程。
  2.从“听”“读”入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诵读是学生眼、耳、口、脑并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文言文语感,形成了积累,便于对文章整体把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情感,欣赏形象,感悟语言。因此诵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解和鉴赏的过程。“听”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优秀的范读或吟诵,能为教学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期待,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文意的初步理解以及语言的感受。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范读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许多诗篇的妙处,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文意,也可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巧妙设置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如上文中钱梦龙老师在讲解“孀妻”和“遗男”时,就用迂回提问法。提问要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愚公到底笨不笨”时,是这样开展的:钱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作用:一句连着一句,充分表现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智叟的有力回答,接着“顶针”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然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继续启发“而山不加增”,引导学生体会,子子孙孙无穷尽,然后山不会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水到渠成,无怪智叟“亡以应”了。
  4.创设文言活动情境。
  (1)借辩论激趣。钱老师在第二课时伊始,把学生自然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愚公笨,一派则认为愚公不笨,这样树立一个“对立面”,激发学生对思辨的兴趣。学生在探讨和辩论中深入理解文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借故事添趣。在文言文课堂上,讲述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奇有趣的小故事,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郭初阳老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引用了“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并把这三个故事进行了对比,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5.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郭初阳老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运用了多种多媒体手段。首先是通过听录音,帮助学生理解激发朗读和记忆兴趣,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郭初阳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张元山对愚公的评价,引出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体会;接着他运用电脑播放采访外教对《愚公移山》评价的DV,生动的画面、简洁的解说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诱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真正使学生爱上文言文,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徐玲,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