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期 ID: 79594

[ 袁湛江 文选 ]   

《守财奴》课堂实录

◇ 袁湛江


  师:先说一个故事。话说三百年前。在法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里,住着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庭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大家注意:如果我们现在不是在学习这篇小说,根据以上描述,你们会得出一种什么结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定会生活得很幸福。
  师: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生:因为你说男主人是个暴发户,那么首先他的物质生活应该是蛮好的;然后他妻子温柔贤惠,整个家庭就会充满温馨的感觉;女儿又聪明孝顺的话,也是做父母的一种欣慰。所以,我觉得他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
  师:你充分地运用了我所提供的材料。但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他说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还是苦难的家庭?我们先在这儿留下一个问号。
  师:有一天,他的侄子查理,因为家庭破产父亲自杀,前来投奔这个唯一的叔叔,可是葛朗台却无情地把他打发到印度去经商。他的女儿欧也妮悄悄地把6000法郎积蓄送给了堂兄,葛朗台听说以后,大发雷霆,一下子就把女儿关进了黑屋子。葛朗台的妻子又急又气,一病不起,生命垂危,葛朗台竟毫不在意。后来他听说一旦妻子死去,母亲的遗产将由女儿继承,这下子才真着急了。这一天,他只身来到了郊区外边的葡萄园。在那里,他策划了一个阴谋。什么阴谋呢?同学们打开书,迅速地在课文前三段中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这个重要的信息点。
  (同学们打开书阅读)
  师:他策划了一个什么阴谋?
  生:剥夺欧也妮的财产继承权。
  师:你把它给概括出来了。文章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
  生:“他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他……”
  师:这个信息点找得很快又很准。现在大家一起把这一部分朗读一遍。
  (同学们齐读)
  师:围绕着这个阴谋,后来发生了很多小故事。大家能不能概述一下,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
  生:第一个故事是抢梳妆匣。
  生:第二个故事是看守金库。
  师:抢完梳妆匣就看守金库去了,是吗?
  生:是骗取继承权。
  师:骗取继承权。实施他的阴谋,这个阴谋得逞了以后,才到了……
  生:看守金库。
  师:是的。还有吗?
  生:还有他弥留时的故事。
  师:弥留之际抓法器的故事。好,坐下。看来,大家基本了解了这个故事。但这只是阅读小说的起点,要想深入解读,还得仔细地去品读一些重点语句。现在我们就品读“诱骗继承权”这一部分。我想找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欧也妮、葛朗台和公证人。叙述语言,就由我来读吧。其他同学听读的时候,请将最有表现力的语句或词语划下来。
  (师生四人分角色朗读“诱骗继承权”部分)
  师:三位同学读得还不错。但个别语言把握得不是很准确,再一个稍微有点紧张,比如刚才这个“人生是一件交易”,缺了个什么?
  生:“就”。
  师:缺个“就”,是吧,这味道就不太一样了。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有何感觉啊?把你认为表现力最强的词语或句子挑出来读一读。
  生:我选这一句:“是呀,是呀,小乖乖,我可不能让这件事放在那里让我牵肠挂肚。”
  生:我找这一句:“葛朗台的眼光……一刻不停地抹着。”
  生:我找这句:“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采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生:我找的是“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
  师:还有没有跟他们都不一样的?好,后边这位同学,你找的哪句?
  生:我找的是“老箍桶匠变的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
  师:我把我找出来的句子在投影上打出来,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和刚才同学们找的差不多?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然后分析一下它的表现力在哪里。
  (同学们品读)  生:我觉得“葛朗台搀着他女儿去吃饭”一句中那个“搀”字有悖于情理。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年轻人搀着老年人,健康人搀着体弱者,而这里的葛朗台已经是一个72岁的老人了,反而搀着自己的女儿去吃饭,所以说,有悖于常理。
  师:有悖于常理,所以引起了你注意,对吧?
  生:对。
  师:稍微纠正一下,是72岁吗?
  生:啊?应该是76岁了,77岁。
  师:(看见一学生举手)你请说。
  生:“在女儿面前哆嗦”这个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他在这时对女儿很慈祥,一反常态地对她很好,而以前不是这个样子,他似乎是故意表现出一种丧妻之痛,表现自己很可怜的样子,希望博得女儿同情,为他后边的阴谋做个铺垫。
  生:我觉得“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差不多”三个字很特别。“差不多很慈祥”,就意味着有点假装的意思,装得很慈祥。
  师:为什么呢?
  生:“差不多”就说明只是接近慈祥,但还不是慈祥,这只是一种假象,不是真实的。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假象的?
  生:因为他以前对女儿很凶,跟现在的“慈祥”相反。
  师: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是为了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是要为哄骗女儿放弃做铺垫。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理解这句话还应该联系上一个小分句“几小时地望着她”。因为我觉得正常的人不可能以慈祥的眼光几小时地望着人家,所以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欧也妮感受到他对她态度有所转变。
  师:装得确实很像,他的女儿完全被他迷惑了。联系前面的文字,他为实现自己继续把持百万家财的目的制定了怎样的策略?
  生:“巴结她,诱哄她”,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
  师:现在,他这个阴谋正一步一步地实施起来,达到目的了吗?
  生:快了。一步一步地在接近。
  生:我觉得到最后“仿怫她是金铸的一般”,使人感觉他的慈祥并不是对着他女儿,而是对着一堆财产。
  师:噢!他的慈祥其实是对着金子,而不是对着人,这个理解很有创意,也有说服力。我们来看,在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句子里一些很普通的词语里边包含了多少内容啊!
  师:还有哪些词语,哪些句子?
  生:我觉得是第3句“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情得办一办”。“小小的”,这是突出了他那种欺骗的心计。财产继承权应该是很重要的,他偏偏说成是“小小的”。
  师:他真的觉得小,还是故意说得小?
  生:故意的。
  师:财产继承权这件事,对葛朗台来说——
  生:是很重大的。
  师:很重大的,可是他却说—— [##]
  生:小小的。
  师:那么读起来应该怎样读呢?你读一下,按照你的理解。
  生:(读)“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轻声)事情得办一办。”
  师:你把“小小”读得很到位,体现了葛朗台刻意渲染“财产继承权”的不重要的心理。确实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有时就要从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词语入手,去挖掘它。经典的东西,常常从那些普通的地方可以挖掘出非常深刻的内容来。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分析。
  我们再品读另外一个语段——临终诀别,大家放声地读一遍。在37页,从“未了,终于到了弥留的时候”开始,放声地读,自己读自己的。
  (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师:大家读完了,有什么感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生:“其言也善”。
  师:“其言也善。”是不是人到了临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灵魂深处的话表达出来,而且会把自己最善良的一面表达出来?葛朗台在人生走向结尾的时候,是不是变得善良了呢?我们做一个比较。他的女儿是怎样对待这个父亲的?这位女同学你来读一下,读这一段投影。
  生:(读)“想到自己不久……鞠躬尽瘁。”
  师:那位同学,你再读一读下边这段话,就是母亲临终的时候。看着前边的投影读。
  生:(读)“在这个世界上……”发抖。
  师:好,读得不错。女儿在母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她最关心的就是父亲了。母亲去世前最关心的是谁?
  生:女儿。
  师:父亲去世前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金库。
  师: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我们分析两个句子,大家看投影。
  1,“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2,“把一切都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这两句话都是葛朗台说的,他说这些话,给你什么感觉?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分析第一句。我认为人在临死前身边有亲人在,那样子心里才是暖和的,而葛朗台却觉得身边有金子暖和,所以这说明他是一个视钱如命的人。
  师: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暖和还是不暖和?
  生:有点冷。因为我觉得他这个人的心里已经像金子一样,变成冰冷的了。
  生:我再补充一点:这两句话让人感觉到葛朗台已经走火入魔了。
  师:你怎么感觉他走火入魔了?
  生:因为他最后什么也没想到,只想到钱。他居然还能说“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说明他到死还想在天堂里把持家产。
  师:是天堂还是地狱?
  生:他当然以为自己会在天堂了,但在我们看来是地狱。
  师:那么,句中的“这边”“那边”什么意思?
  生:“这边”是人间,“那边”是天堂。
  师:其实小说一直是在写“这边”还是“那边”?
  生:这边。
  师:一直是写这边,是吧?但是到了最后,他说最后一句临终告别的话,说明他不但要在“这边”管金钱,就是到“那边”去还是不愿撒手,是不是?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他早已被金钱弄得疯狂,没有了自己的灵魂。
  师:没有自己的灵魂?灵魂哪去了?
  生:被金钱吞噬了。
  师:被金钱吞噬了,已经完全没有灵魂了。丧失了灵魂的人是一种什么人呢?
  生:我觉得他已经成为行尸走肉。
  师: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生:就是为钱活着,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
  师:能说说葛朗台这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吗?大家总结一下,还有很多同学没发过言啊。
  生:我觉得他爱财如命,做事情好像都是以金钱为目的。
  师:看来,这个三口之家,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巴尔扎克称之为“苦难的家庭”,你能理解吗?
  生:能。有钱不一定幸福。
  师:可是我还有两个问题:谁是苦难的受难者?谁是苦难的制造者?
  生:我觉得葛朗台,还有他的妻子,他的女儿,都是苦难的受难者。
  师:哦?葛朗台也是受难者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把自己都给了金钱,失去了一切人生的快乐和意义。
  师:但葛朗台自己也这样看吗?
  生:我认为他是受难者。不过,他也许觉得自己挺幸福的。
  师:那么,谁是苦难的制造者?
  生:我觉得也是葛朗台。他对金钱的贪婪。
  师:还有什么?
  生:金钱。
  师:金钱?金钱也制造了苦难,是这样吗?
  生:是拜金主义思想。
  师:好,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讨论到这儿,也许就这一节课我们是找不到答案的。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体会,对这一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同学们参考。
  金钱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当一个人对金钱的欲望越过道德底线的时候,心灵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甚至会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出卖灵魂,成了金钱的奴隶。这样的人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不幸,甚至于也会使自己陷于无尽的苦难之中。
  同学们,这个课就要结束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雄或者伟人,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灵魂。
  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陈玲整理)
  【袁老师说课】
  我的教学设计主要讲两点:一点是切入。一点是深入。
  对一节课来说,合适的切人口是成功的基石。切入口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合不适合学生,适合不适合具体的场景,适合不适合老师。
  我这节课的切人口之所以选择用故事导人,用构建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小说。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小说本身的魅力上考虑。小说是很多青年学生都喜欢阅读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现在老师在教小说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教训:一篇很好的小说,教完以后,同学们变得不喜欢了。什么原因呢?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小说自身应有的魅力呈现出来。所以用故事引入故事。用建构小说的方法来解读小说,比较容易发挥小说本身的这种魅力。
  第二。从学生的心理规律上考虑。我曾经问过现在的高中生,你们在阅读小说时读什么?他们告诉我,读故事。确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年龄的学生爱读故事是再正常不过了。故事有悬念、有情节,情节吸引人,悬念刺激人,他们读小说读故事,被故事所吸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只是,我们要引导他们,读故事不是小说阅读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
  第三,从教师扬长避短的角度考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曾经在一家广播电台担任过两年的业余主持人,所以就发挥说话这方面的优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呈现。
  再说说深入,我们应该把故事作为起点深入地读下去,要抓住一个点深入地挖掘,一直挖得透出水来。要挖掘语言的内在涵义。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怎么挖掘呢?
  一是在内容上聚焦。办法很简单,我称之为三突出:突出重点语段,突出重点语句,突出重点词语。这节课我找到了两个重要语段作为要解剖的重点。重点语句中要抓重点词语,有些词语看起来非常普通,如“咱之间得有一些小小的事情要办一办”,他为什么把他认为这么重要的一件事说得轻描淡写,瞒天过海?将要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如临大敌,煞费苦心地去设计。其中有焦虑、期盼、兴奋、恐惧,还有不断膨胀的欲望。交织在一起。像这样的地方,其实是很值得挖掘的,遗憾的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可以激活课堂的因素。
  二是回归文本,仔细品读。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从文本当中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境。这是回归传统。现在阅读教学常常忽略了“读”,觉得读浪费了时间,其实不读怎么能够体会出来?比如说,“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如果平平淡淡地读,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你换成“我按月付你一百(加重读)法郎的大——(延长读)利钱”,味道就不一样了。再如,这样读“有些小小的(轻声读)事情要办一办”,感觉就出来了。所以在阅读小说作品时,要特别注意引领学生进行诵读。诵读不是诗歌和散文的专利,解读小说一样需要。
  切入与深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证,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守财奴》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