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是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本来,一般文章很少有题记,只有著作或者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文章才会出现。但近年来,写题记似乎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一种时尚。
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部分老师非常赞赏,认为题记是“篇首明珠”“作文的亮眼”“习作的灵魂”,悉心指导学生学会写题记,以此“巧借题记领风骚”,“巧拟题记,先声夺人”;而另一部分老师则持鲜明的反对态度,认为这纯粹是追求形式,没有实际价值,甚至在一些作文比赛中有评委明确表示不让写题记的文章获奖,也有些高考阅卷负责人声称“写题记则降一等处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学生作文写题记呢?我们的观点是:题记本身不存在正确与否和好与不好的问题,关键看是否必要,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质量。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似乎都没有道理。
好的题记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的确有积极作用:
一、解析文章题目的内涵,勾连文章内容和命题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常常要求考生自拟题目,而有的题目从表面看似乎和命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候,考生为了阐明文题与话题或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常常精心设计题记来剖析文章题目的含义,拉近它与话题及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收到紧扣话题、似远实近、平中见奇的效果。
二、点明文章主旨,升华文章主题
好文章应该主旨鲜明而又比较含蓄,但考场作文如果过于含蓄,阅卷老师在较短时间内难以领会文章主旨,作文有可能被判为主题不明。通常情况下,老师都要求同学们在文章的开头直接点明主旨,但这样做有可能使文章的整体风格不够协调,并且影响实际效果。这时,采用题记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话题或题目的独到见解,可以使阅卷老师很快把握、准确领会文章的思想与情感,避免离题之嫌。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在考场作文中,有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通过拟题记巧妙点明文章的主旨,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好的题记,还具有升华文章主题的效果。有时候,看似平常的文章,一个题记就可以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升华。
三、增添文章的情致和理趣,和文章内容相映衬
好文章,贵在有味。这个“味”,主要就是情致和理趣。好的题记,或者显示自己的生活智慧和语言机智,幽默诙谐之中,给人启发;或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才华,寥寥几句,尽显文学天赋;或者朴素之中见真情,情动处让读者也为之动容;或者睿智明达,揭示生活真谛,以哲理见长。这就增添了文章的情致和理趣。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和文章内容有内在联系,明“断”实“连”,相映生辉,相映成趣。
四、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阅读的兴趣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不能不考虑读者的审美需要;而高考的文章,又不能不考虑阅卷老师整天批改作文容易审美疲劳的心理特点。“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呆板的作文读多了,容易让人乏味生厌,因此把文章写得好看一点,让人读起来更有意思,也是必需的。好的题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或者设置悬念,或者提出问题,或者宕开一笔,吸引读者和阅卷老师的注意,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当然,并不是随意写一个题记,就能有以上的效果;更不是说只要一则题记,哪怕是好的题记就能改变一篇文章的整体质量。应该说,题记永远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一个好题记无疑能使文章好上加好,但若文章不好,试图以题记补拙,往往适得其反。
以下几种题记则会伤文章意:
一、重头题记小文章
有的同学题记写得很长,而文章却篇幅短小。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帽子大,身子小,轻重不当,比例失调。这样的安排不如把题记的内容化人文章,丰富文章材料,充实文章内容。一般说来,题记能短则短,切不可太长。
二、精彩题记拙劣文
有些同学的题记,应该说写得很不错,有文采,有内容,有见识。但看了题记读文章,越读越倒胃口。全篇文章,只有题记写得最漂亮。两相映衬,更加突出了文章的平淡无味。这样的题记不如放到文章的合适部位,尤其是结尾更加合适。
三、题记文章两相悖
有些文章,分开看,题记不错,文章也好。但放到一起,题记却和文章很不相称。或者与内容没有多大关联,或者语体风格毫不协调。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通盘考虑修改文章或题记。写作时应尽力追求题记和文章的相得益彰,遇到矛盾,一般说应该是题记服从文章的需要,或者删除,或者改写。
四、不明所以让人厌
有些题记看似很有哲理,但玄之又玄,空洞无物;有些题记,看似漂亮,理解时却难得要领;有些题记,看起来很煽情,实则虚假做作、毫不感人。这样的题记是“做”出来的。好的题记,应该是言发于衷,自然而然,内容形式浑然天成。
因此,文章要不要写题记,还是看文章而定,看题记而定。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 当写则写,不必为文“造记”;
2 能短则短,不可贪多求长;
3 服务文章,不可喧宾夺主;
4 自然明白,不可矫情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