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207

  

南阳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 王 升

  [第二十站:南阳]
  图景·图画
  南阳,位于河南西南,古称“宛”,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南阳成为著名的冶铁工业中心,西汉时“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是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故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这里的“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遗址闻名遐迩,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封建社会四级衙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汉代石画像则被称为“绣像的汉代史”。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有“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令有军事家彭雪枫、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二月河和发明家王永民等。
  
  解说·解读
  秀丽的风光是她的衣装,广袤的土地是她的胸怀,环绕的高山是她的筋骨,奔腾的河川是她的脉络,悠久的文化是她的血液,繁荣的文学是她的收成。自古及今,在文明、文化、文学的各个方面,南阳这座城市总是以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使人驻足,引人注目。
  (一)
  春秋时期,南阳一带经济、文化、文学繁荣,现存于《诗经·大雅》中的《崧高》诗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时期,南阳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受到周王朝的重视,而经过名臣召伯营建、贤明申伯治理的南阳,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的南阳文坛开始呈现出星汉灿烂、蔚为大观的局面。除了开国皇帝儒生刘秀外,这里还诞生了一位大家,他的才华、人品、成就至今仍为人称道。他就是张衡。
  张衡不仅是伟大的天文学家,还是卓越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铺排夸张,创汉赋“长篇之极轨”;抒情短篇《归田赋》是汉代赋风转变的扛鼎之作,影响深远;而《南都赋》则是一篇历史文化名城的赞歌,使人更真切、形象地领略汉代南阳的壮观雄姿与风土人情。正因为在辞赋方面成就巨大,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他的诗歌着重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感情抒发真实强烈,开魏晋诗歌之先声。
  
  (二)
  
  唐代诗歌的极盛引人向往,唐代南阳文坛同样百花齐放。在这些俊杰中,张巡是爱国名将,义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以身殉国,诗风豪壮;韩拥乃“大历十才子”之一,七绝《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至今传诵不衰;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千古流芳;张祜终生布衣,性情狂放,以宫词和山寺题咏之作成就突出;岑参为盛唐边塞诗人的典型代表,在众多南阳籍诗人中成就辉煌。
  诗仙李白更是两次驾临南阳,写下九首歌咏南阳的诗篇,流露出对南阳的情有独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人,暂时忘却了被赐金放还的抑郁苦闷,唱出一曲曲热情真挚的南阳赞歌:在《南都行》一诗中,他写了南阳的繁华富庶——“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写了南都的地灵人杰一“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写了南都的土族风流——“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在《游南阳清泠泉》等诗中,南阳的脉脉流水更是给诗人善感的心灵诸多启迪与慰藉,引得他诗情盎然、逸兴翻飞。
  不仅南阳的秀美风景使李白深深陶醉,这里的纯真人情也让他留恋徜徉,即使早已离开南阳,他仍然深情写道: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诗中回忆他与隐士崔宗之游独山食山蕨,临白水赏素月等赏心乐事,追忆崔宗之曾经送给他一把七弦古琴,而今琴在人亡,知音再也难觅,令人哀痛不已!可以说,在诗人笔下多次呈现出婀娜身姿的悠悠白河,见证了诗仙与南阳的一段诗酒崮舌,也再次印证了南阳这块土地的神奇魅力。
  
  (三)
  
  大唐之后的宋代,虽则国势大不如昔,文学却异常发达,而南阳文学的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位大宋名臣——范仲淹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
  庆历四年(1044),大宋政坛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由于保守派的阻挠破坏而归于失败,改革派的首领、几位朝廷大员纷纷遭贬,如富弼被贬山东青州,欧阳修被贬安徽滁州,滕子京被贬湖南岳州,范仲淹被贬河南邓州。此时,年过半百的范公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反而一如其镇守西陲时的勤政有为,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之一就是在环境清幽的百花洲建立了“花洲书院”,使之成为邓州的最高学府。
  1046年,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派人到远在千里的邓州给范仲淹呈上《洞庭晚秋图》并请其作记。于是9月15这天,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满怀锦绣的范仲淹一挥而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铺排对偶,流丽畅达。文中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观点,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在千年时光的冲洗和纷乱世事的磨砺下,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坐标,并越来越显示出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
  范仲淹常常流连干南阳的水光山色中,百花洲成为他乐而忘忧的一处所在,“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和良朋共游,与诗友唱和,或迎风长啸,或击鼓高歌,情趣高雅,兴致盎然,何其逍遥,何等洒脱。不仅如此,南阳淳朴的民风也使范公大为称赏,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有表现。在《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中,他写道:“卧龙乡曲多贤达,愿与逍遥九老中。”在《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一诗中,他说:“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坟近,古来风化纯。”
  范仲淹这样真挚地热爱南阳,南阳人民也同样回报以自己特有的热忱。据史载,他在邓州任满后,朝廷调其移守荆州,南阳百姓感其恩德,绵延数里,跪道挽留。范公为民情所动,终不忍行,遂上书仁宗,恳请留邓,皇帝也只好特许他留任两年,成为南阳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
  
  宋朝之后的元朝,南阳文坛不仅有在当时颇有文名的突厥族文学家逎贤,更因为“文坛盟主”元好问的加入而别具一格。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秋,元好问任镇平县令,五年后出任南阳县令。元好问为官九年,而在南阳当县令就有六年时间,在此创作的诗词也在其文学创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元好问的诗歌多歌咏南阳的美丽风光。因自然景色各异,此类诗词往往呈现灵动多样的风采。有的风生水起、磅礴酣畅,如《张主簿草堂赋大雨》:“淅树鸣蛙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山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有的绮丽明艳、异、彩纷呈,如《江城子·寄德新丈》:“春风花柳目相催。淅江梅,腊前开,开遍山桃,恰到野酴醾。商岭东来三百里,红作阵,绿成堆。”有的清新自然、情韵昂然,如《山居二首》:“斜阳高树挂晴虹,肃肃微凉雨气中。一道鹭鸶花不断,蜜香吹满马头风。”总之,在元好问的笔下,南阳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是那样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明清两朝南阳文学虽不乏俊才的支撑,但毕竟相对冷清——连整个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都逐渐东移南移,遑论南阳这中原一隅?不过,这暂时的沉寂也许正是为将来特别是当代南阳文学的极度繁荣积蓄能量。新时代文坛“宛军”如二月河、周大新、周同宾等人大放异彩,他们深深扎根于南阳,而他们的成功,似乎也离不开南阳这片土壤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