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觅生活之源,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寻文学之思,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求话题之真,点拨中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使学生自然表达独特的感受。探修改之法,读改品评中感悟优劣,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也水涨船高。如此这般引来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于无声处听惊雷”。
关键词:初中 作文 读改品评
这一届学生现在带到初三,我感到轻松多了。可升入初一的第一篇作文,他们却用苍白的语言,空洞的内容给了我迎头的一棒。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缺少对真情的用心感悟,却有不少对“小我”的斤斤计较。
《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余秋雨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曾说过:“我们让孩子写作,不是要他们消失自我以后变成一个模式化的成人,而是让他们把独特性表达出来,这是我们老师的任务。”因此,我把个性化作文作为训练的重点和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感恩生活的能力,学会去捕捉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和谐的氛围中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觅生活之源,体验中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首先就是生活。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也在于此。因此,我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这一步至关重要。
叶圣陶指出:“凡是鲜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也就是说,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特点,这样方能提高其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乐写”。针对初一学生新奇好动的特点,开学伊始,我分别设置了“入学有感”、“课间小记”、“离家岁月”等作文专题训练。由于内容针对性强,形式活泼,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比如住校生写的“离家岁月”就入木三分,读后令人动容。在小作者们笔下,周一的满怀热情、辗转难眠;周二的倍感新鲜、左顾右盼;周三的筋疲力尽、酣然入梦;周四的食不甘味、心有戚戚;周五的望穿秋水、归心似箭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女生的细腻感人、男生的真诚爽朗都给我留下了独特的印象。
趁热打铁,我在个体自由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集体观察内容,如“四季采撷”、“校园一角”、“人物特写”等专题作文训练。要求他们共同欣赏某一自然风光、留心校园一角、观察某一同学……果然个性张扬,心香四溢。比如写夏景,虽有不少学生强调夏之五彩斑斓,但在大家的笔下,我们还倾听到了夏雷阵阵,看到了果实累累,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体会到了人生在勤的真谛……撷他山之石,取长补短。这样的交流,让我们的课堂“活”了起来。
二.寻文学之思,积累中深化
一般来说,学生生活是比较单调的。因此,文学作品这一“活水”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喜欢阅读的学生,“劳于读书,从而逸于作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应从言传身教开始,调动学生看名著的兴趣,带领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宣传文学作品的佳妙,更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言行,渊博的知识打动学生,用出色的口才、优美的文采感染学生。他们方能亲其师、信其道。我的“下水”作文就在班级中引起了不小的振动,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起到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作用。
课堂上对名家名篇多读多赏析,重点语段强化诵读,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晓声。”作文亦然,只有“厚积”方能“薄发”。比如学九年级课文《台阶》时,针对作者塑造的父亲这一形象,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字句来体会作者刻画的细节之美,接着说:“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母亲头上的根根白发,听到了她的声声叮咛。同学们,你想到了什么?”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一幅幅父母的生活画卷被勾勒,一处处真实的细节在他们笔下呼之欲出。我们看出了母亲皱纹中的辛劳,听懂了母亲唠叨中的关怀,也感受到了父亲沉默里的慈爱……
课余时间交插各种活动来调动其积极性,如古诗文比赛、演讲比赛、读报比赛等等。每学期至少阅读一部文学名著,并及时写出自己的书评或读后感,开展研讨会进行交流。梁衡说:“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创造。适时引导学生“掏”出读书积累,将它们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并延伸到日记及课外小练笔中,从而历练运用读书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无数次的练笔中,树自信,成自觉,用写作来倾诉,以写作来成就,“垂帘不卷留香久”。我们的课堂“美”了起来,其乐融融。
三.求话题之真,表达中砺炼
《语文课程标准》上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近年来出现的话题作文,对扫荡造假作文功不可没。它在选材上给了学生更大的余地,学生可以由一点引出无数条线,可以写故事、发议论、抒感情……在形式上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它规定自选文体,甚至有时诗歌也可。但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一面,如2000年徐州市中考作文《星的遐想》中,一部分同学写起了星球大战,内容空洞,使想象失去了真善美。
因此在平时的话题作文训练中,针对每一个话题,我都会适时适当地巧妙点拨,使学生有所领悟,写出新意。如话题“尊重”,我在教学中把“尊重”具体为“得到帮助时道声谢”、“妨碍他人时道声歉”、“为演出成功鼓舞”、“为同学进步喝彩”,以及“一声问候”、“一声再见”等,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帮助他们打开思路。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在得到一个话题后,会积极开动大脑,进而有所创新。“一路欢歌别样情”,我们的课堂“笑”了起来。
四.探修改之法,雕琢中忘我
鲁迅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屠格涅夫也说:“一个作品写完之后,要像对待重病号一样让作品躺下来医治它,必要时不惜动大手术。”初中生也要学会修改,做自己文章的美容师。教师的面批,学生间的互批,小组内的集体讨论,这都是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自我修改的要领。老师可以“授之以渔”:
①读 疏通大意,把握中心 ②改 查漏补阙,修改字句
③品 品评语句,优劣得所 ④评 内容结构,统筹把握
老师最后的批阅以鼓励为主,以求扬个性,展智慧。经过这样的修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水涨船高。意气风发的我们亦“笑”了起来!
追逐梦想,学生们“于无声处听惊雷”,以自己的个性作文为初中的作文课堂奏响了一曲和谐的“天籁之音”。
王敏,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