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84

[ 王玉兰 文选 ]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

◇ 王玉兰

  内容摘要: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当前流行的校本研究方式,它在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模式 高效教学
  如同飓风吹过海洋,即刻涛声震耳,如同春雨滋润大地,霎时芳草如茵,同课异构这一崭新的校本教研方式现身校园,很快就为广大教师认同,并且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效。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便于教师在比较互补中得到改进,着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由于其切口小,能解决实际问题且易于操作倍受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青睐,因此在各地的教研活动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缺乏对同课异构的深入认识,我们未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同课异构的作用,也就是了解同课异构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形成模式框架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因文而异”,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因为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然而就某一堂课或某一问题的解决而言,在诸多的方式方法中总是存在着更好的一两种方式方法。同课异构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在预测和实践比较中鉴别多种方式方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教学模式,从而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流程图呈现
  (二)解读流程图
  这一流程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先从文本或课外资料的交流中导向教学的“支点”(教学的主问题)。接着围绕“支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生本,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累积升华情感认识,并借助朗读、说话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注重方法引导并层层递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攀升。第三环节是回归文本整体后,进行迁移运用的训练,这是再次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表达能力的过程。第四环节是从课内延伸向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实践或阅读实践中拓展知识和提高理解、表达的能力。
  (三)“不构”与“构”的比较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以前,许多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常常是逐段进行的,并没有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下功夫,课上得很随意,因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在同课异构中,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种思维的撞击引发的头脑风暴,使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得以解决,更合理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构”以后整合各种优点于一体,再次上课形成的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完善生成系统
  (一)建立模块
  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往往是预设不足的。在课堂上展现的各种真实情况,生成了相应的教学资源。这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整合,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模块。一般建立两三种模块。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交流:从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
  1.模块1
  学生的表现与预设基本一致,建立模块1。
  预设一(学生抓住写艾滋病可怕的句子):
  (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生命。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为什么?
  (夺去、四分之一、第二个生日、竟然、挺)
  ②“挺”是什么意思?(撑着、坚持。可以用这些词语替换吗?为什么?)
  2.模块2
  学生的表现与预设不一致,建立模块2。
  预设二(学生先找到了表现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的句子):
  (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①“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
  ②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老师、学生和家长会有哪些反应?
  ③恩科西好不容易入了学,当他来到学校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二)策划连接
  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管是否在预料之中,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或利用课堂即时评价与预设的教学模块迅速连接,而不是任学生牵着鼻子走,最后完全背离自己的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策划连接。一般说来,与预想情况一致的不需多动脑筋,而与预设不一致的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表达与另一模块的关联点巧妙连接。
  上述两个模块中,如果学生先交流了第一模块的内容,教师就用备课时预设的“是呀,艾滋病严重地危及人的生命,它确实可怕。除此之外,对艾滋病病人来说,还有什么也很可怕?”,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模块的交流。如果学生先交流第二模块的内容,教师也应在交流后这样连接“人们这样的歧视艾滋病病人,这是为什么呢?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第一个模块的对话。
  (三)形成系统
  学生先后经历的一个个学习模块由学生的不同表现来决定。学生学习将会经历的不同的模块组合顺序是由课堂实际情况决定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则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总是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服务。学习活动中所有模块的不同组合都进行巧妙的连接,就形成了模块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表示如下:
  三.优化评价体系
  (一)传统课堂评价的缺陷
  课堂教学评价始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双刃剑。先进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滞后的课堂教学评价制约课堂教学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等,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二)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同课异构的评课活动中,通过比较和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逐渐建立起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更重视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评估项目。同课异构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全面地评价体系,既评教又评学,既评学生参与又评学生情感;既评结果又评过程,既评技能培养又评创新学习;既评教学内容又评课堂结构,既评教师基本功又评教学的手段应用;既评知识掌握又评能力培养,既评当堂训练又评长远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并积极运用高效的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就目前的同课异构活动而言,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所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大的不足,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同课异构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断深入认识这一活动的价值,并且不断改善同课异构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以期取得更加圆满的活动效果。
  
   王玉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