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00

[ 杨琼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 杨琼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重要性 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问题意识”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2.“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锻炼和主体性精神的发展。学生在这富有挑战性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也能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怎样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学时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敢问。要让学生敢问,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要有和学生平等的意识。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创设有利于阅读的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教《愚公移山》,我说:今天我们来探究传说了多年的愚公,请自行感知文章,然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五分钟后,同学们提出了很有意义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融入到探究的情境中。
  3.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比如上《敬畏自然》,我在上课之前,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探究,把解决不好的问题再提出来。比如:有的小组提出“我就是我,宇宙就是宇宙,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的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有的小组提出:“从古至今,人类都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的主宰,人类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造福,而今要我们敬畏自然是不是太消极了?”“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等等。
  
  杨琼,教师,现居广东博罗。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