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教学要把情感、策略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标准》还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入教学建议。“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将教学活动细化、具体化,为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构良好的平台,是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载体。
一.讲学稿的使用很好的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学生从教师指导学习策略转变成学生主动选择策略,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使先学后教落到实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课前准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上节的内容,同时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在讲学稿上简要地指导学生听说训练、单词识记和阅读课文等预习的方法,教给他们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学会”为“我要学会”,为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乃至终生主动学习架桥铺路。例如:阅读短文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辨认主题句,寻找支撑句,确定文章主题、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以及介绍“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方法。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根据预习中出现的知识点和语法,在讲学稿上通过举例、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环节,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提供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2)以旧带新,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融会贯通。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了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迁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讲学稿既可当作课前预习的提纲,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作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使学生的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不会象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讲学稿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并在每个环节中贯彻“任务型”理念,给学生明确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去完成规定的任务,注重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为任务型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讲学稿的课前准备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课前准备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引发真正的有效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任务明确。克服传统预习的无形化、可有可无、难以掌控的弊端,使得课前预习具体化、问题化、任务化,具有可操作性,不但可以落实预习的具体化和可检查和可控制,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把学生的发展,融入了具体的教学环节。
课堂学习环节是一个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课堂学习的设计是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和心理感受,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这两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主要的步骤有:预习情况交流,学习策略的培养,语言实践,成果展示,当堂检测。
课后拓展创新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有明确的目的,紧贴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实施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得英语教学过程由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转变成为双边(师生)或多边(师生、生生)的交互式活动,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张永庆,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