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71

  

高中语文课堂结构美的感悟与尝试

◇ 刘 臻

  内容摘要:写文章追求谋篇布局之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也同样应达到结构的最大优化与艺术化。本文以笔者的思索与实践为基础,以新课标、教育学原理与传统文论为佐证,试图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设置,课堂各环节的组织技巧、课堂节奏的调控等层面,探讨追求高中语文课堂结构之美的重要性、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结构美 课堂节奏
  南朝文坛泰斗刘勰在谈到文章谋篇布局时讲:“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赛之邀遇。”说的是以技巧驾驭篇章,如善弈者深通棋术;抛弃技巧全凭主观,则好像赌博者全凭运气。笔者以为,好文章讲求结构性,高中的语文课堂也同样应该追求结构之美。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组织技巧与节奏艺术。一堂语文课,如何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使课堂结构更优化、更有效、更有美感,值得我们每位执教者认真思索与追求。
  一.误区之美需谨慎
  对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其意义恰如一篇文章的中心与主旨,是整堂课的灵魂所在,关系全部课堂内容与课堂活动的走向,不容轻视。授课者要警惕走入形式之“美”的误区。
  笔者刚从教时,费尽心力备成了一堂公开课,兴冲冲将教案请前辈教师指点,却博得一句“你这堂课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今回想,依旧如芒刺在背,记忆犹新。一堂结构完整的语文课必有其目标与重难点,这一“标”二“点”又怎能只是形诸文字、虚设于备课笔记起首处的“官样文章”?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主张构建开放、有序的课堂。然而,这中间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存在——即这堂课必应是行之有效的,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一些语文课打着“人文”旗号的无效生成,或是以形式上的花哨来“乱人耳目”的“舞台表演”。例如一堂《肖邦故园》被完全上成了钢琴欣赏课;一堂《渔父》脱离文本而用大量时间来演出课本剧,这些形式“精彩”、主题苍白的高中语文课,其作用和意义是很可质疑与反思的。
  诚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其教学目标本身有一定的宽泛性——既是解惑的,也是传道的。但是一堂好课的结构恰如一篇好的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聚”。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指向,要防止文本的浅读、曲读与误读,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目标与重难点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应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小到每一环节、每一堂课,大到每一单元、每一模块,都应该设置纲举目张、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目标与重难点,使其对教学活动起到控制作用,成为一种约束力量,来确保一堂语文课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才能造就高中语文课堂结构的整体艺术美。
  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里说:“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一堂语文课如果漠视、轻视、儿戏化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则无论有多少“新鲜花样”,则其“气”、“格”已落俗薄,恰似“空中楼阁”,是不值得提倡的。
  二.起承转合细思量
  一堂结构完整、精彩的语文课,各部分的组织技巧,正如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起承转合、法度严谨、环环相扣,处处彰显出结构之美。
  课堂结构之美可以体现在导入。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可以启发悬念,可以创设情境,可以温习故知,但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特级教师曾宪一上公开课《阿Q正传》,先朗诵一首诗——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
  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先声夺人,直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直指《阿Q正传》的文本主题,磅礴大气。给笔者的启发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有与文本内容密切的关联性,还可以饱含丰沛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这道理一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骤响易彻,自能震人心魄。而黄厚江老师在一堂作文课《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中,则首先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任务,然后归纳“人物个性”的含义。进而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写人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乍看单刀直入、朴实无华,实则“立片言以居要”,有的放矢,同样精彩。可见,这导入之美,因课堂内容、任务特点、学生认知水平而异,或华丽、或诙谐、或庄重,只要行之有效,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
  高中语文的课堂结构之美也呈现在各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结构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予人一种“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快感。原因何在?其实很大程度便在于授课者对一堂课各个环节细腻精到的衔接技巧和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做到这一点,一要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各部分间的过渡语或过渡环节,二则需要语文教师的高超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景应变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历练及对学生心理的充分掌控。过渡环节设置的要点则在于教师本人务须对整堂课的目标与重点胸有成竹,能自然、有效地转入下一环节。我们青年教师往往由于经验不足,或是轻视衔接部分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或是一心让课堂来迁就自己原有的设计,就造成课的“关节肯綮”处显得生硬死板。笔者以为,理想的课堂应当追求一种“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的气势,也应该探求如“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的技巧,更要追步一种“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艺术境界,追求一种高层次的结构美。
  一堂课的收束与导入同样重要,千篇一律的收尾不要说学生,执教者自己也会兴味索然。收束语也讲究艺术性与灵活性,可以是对所学内容的概括强化,可以是对一堂课的收绾评价,也可以是对未来学习的引导迁移,其原则颇类似古人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三.疏密繁简有留白
  文章讲究疏密有致,自古已然。一堂课的结构之美,也应体现在课堂节奏的疏密,繁简;惟其如此,才能有反思,有回味,这也是符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原则的。
  对语文课而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听、说、读、写。然而真要使课堂内容安排合理,课堂节奏调控得当,却殊非易事。高中语文课不能全过程都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听老师“传教布道”;也不能一堂课“剑拔弩张”,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许多名家里手的做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魏书生老师上课,往往以口头作文开始;继以读书与复述,并且速读与复述相间;再继以写的练习,于学生易“心生杂念”之时来调控其注意力;终以讨论答疑和写的练习收尾,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这样的课堂节奏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有张有弛,宛若交响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自然也就是美的。
  追求课堂节奏的繁简得当,要走出教师唱“独角戏”的误区。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许多老师都曾有过与笔者相似的心理体验——一篇文本唯恐讲解得不够细腻,一套练习唯恐有个把小知识点的疏漏,一堂课唯恐亮点彰显得不够充分。然而,在从教许多年后才发现——课堂难的不是内容的添加而是割舍,教师素质的体现也不是讲述而是牵引。有时候,“亮点”多了,也就不能成其为亮点。教学环节要有层次,教学内容要凸显重点,教学语言要凝练,有详略,才能成就课堂的结构美。如李维鼎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师将‘教’聚焦于‘语言支援’。所谓‘支援’,就是从旁对于主体发展以支持和援助,而不是自唱主角的‘传授’。”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的语文课堂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想象与究索的空间。其原理正似美文,“临去时秋波一转”,要探求、摸索一种含蓄隽永的“留白”之美。笔者在一次以《站着读与跪着读》为课题的公开课后,启发学生们写写对原课文或读书的态度。结果学生的作业颇为出彩,有的省视了自己的阅读误区,有的谈到阅读某书时的质疑和发现的谬误,有的则直指这篇课文原本就应“站着读”、要辩证地看待。笔者于此次尝试,意识到的则是:一堂好课,其完整的结构,并不仅在于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探究、教师的课后反思、师生研究成果的课后生成。正印证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诠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也一样感召着我们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尝试践行“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理念,打造结构优化、文质兼美的精品课堂,追求优游自若、开阖有度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
  4.刘熙载著,袁琥津注《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
  
  刘臻,苏州大学2009级在职教育硕士。

高中语文课堂结构美的感悟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