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教学,就应该紧扣“一字千金”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抽象的语言,在脑海里建立起具体的“形象”,再通过具体的“形象”领悟诗的语言。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语言 训练策略
《天路》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特殊,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歌词《天路》,第二部分为“青藏铁路简介”。课文主体是歌词,它描写了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叙写了铁路修通后藏家儿女的欢快与感激之情。“青藏铁路简介”是理解歌词的辅助性材料,它概括地介绍了修建青藏铁路遇到的困难、创造的奇迹和这条铁路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1、动词的感悟
“青藏铁路简介”第一段中写到: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这段文字中,“穿”、“越”、“过”、“奔腾”这几个动词准确连贯地描述了青藏铁路的磅礴气势,如何让学生关注“辅助材料”中的这几个动词,并对其有深刻的感悟呢?策划教学设计时,可以这样构思——教师辅于手势,即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适时地将“穿”、“越”、“过”、“奔腾”这几个动词用手势动作形象化。生动有效的手势是学生眼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能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内心产生一种动感。
2、意象理解
我们把诗歌中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象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如诗歌中的“上岗”、“雄鹰”等是“具象”、而“清晨”、“黄昏”属于“抽象”。“清晨”与“黄昏”这两个词语是“时间”的表达,但它们又不是确指,而是一种泛指。小学生对它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具体的层面上,要告诉学生,这两个词语,说明藏家儿女日日盼,年年盼的心情。这两个词,看似不起眼,但很关键,它们表达的是一种时间的连贯,是藏家儿女渴望“铁路修到我家乡”的不间断的心绪。教学时,既要对这种意义进行讲解,又要对诗歌的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讲解——诗歌写作,常常“以点代面”,即选取狭义的人、事、景、物以及时间与空间概念等,用这种具体可感的“象”,表达深远广袤的“意”。
3、代词所指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那”这一代词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但它与“天路”的意境密切相关:它描绘着铁路绵延高远,直上云天的情景。关注“那”字,就是关注细节。如果将“那”换成“这”,效果就截然不同了。“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天路”之“天”在于“遥远”,正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教学时可让学生伸手比划,引领视线伸向远方,并与“这”进行比较,感悟铁路的绵延高远。
4、核心词语解读
“神奇”是歌词的眼睛。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第一,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青藏铁路简介”第二、三两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教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导学生把答案清晰化。比如:“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大部分地区是不宜生存的“生命禁区”。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面临着高寒缺氧、终年冻土、生态脆弱等巨大困难”,而我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克服了这些困难,把铁路修通了,所以神奇。“因为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诸如最高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所以神奇”。
5、朗读的情感变化
诗歌的语言是作者感情运动状态的外化。语言的疾徐、疏密和虚实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学生通过变化的语速、语调、表情等,把领悟到的诗境表现出来,形成回荡的诗的氛围,从而培养情怀感知。例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时,语速较慢,语气舒缓,表情安详,要反映出高原的辽阔、原始、幽静。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时,语速要稍快一些,眼神要充满渴望,这样,才能把藏家儿女“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的心情反映出来。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节时,要读出欢快与赞美,表达藏家儿女在铁路通过家乡后的兴奋及其感恩之情。
牛志强,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