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刚刚上完这一课,感慨良多,浅谈一二。
蔡元培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教育观及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彰显出大师风范。初读此文觉得语言略显晦涩,再读之便觉回味无穷,我想主要是因为蔡先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吧。当年蔡先生谆谆告诫北大学子:一要抱定宗旨,二要砥砺德行,三要敬爱师友。今天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育人子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首先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起,我们也可以借鉴蔡先生的教育观来教育学生,如何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德智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将来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以身作则,在知识和修养上为学生作出好的表率,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天起,就要以这作为宗旨,潜心育人与自修。
蔡先生的演讲语言不可谓不精辟,读之发人深省。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起了逝去的的大学时光,似曾相识的一幕仿佛定格在眼前——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里座无虚席,这一盛况较之平时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也不否认有很多学子是踏实做学问四年如一日,但更多的则是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中虚度了光阴。都说社会是一座大染坊,大学则是一个大染缸,你要想洁身自好全身而退,更多的要靠个人的把握,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算是外因,充其量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一道屏障,跨过它们就可以通向成功的大道。培养好的心理素质,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不为流俗所染,不为诱惑所动,是很能锻炼一个人的,如果你坚持下去了,那么前途一定是无可限量的。说到这里,我想告诫我的大学生朋友们,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当你在闲暇之时高喊着无聊时,稍纵即逝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分秒秒,消磨于无形的还有作为青年人应有的志气与决心,失去了它们,你的人生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明天不后悔,请你一定把今天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
今天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借此来对学生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于是即兴发挥:同学们,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这其间是否有自己的影子。请大家静静地回忆,当别人在刻苦攻读时,你有没有逃课去上网玩游戏,有没有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没有考试时一心想要偷看几个单词和监考老师玩起了警察抓小偷……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们的表情,都不言语了,有的脸上泛红了,有的低下了高傲的头。我继续趁热打铁说道,蔡先生的教导可谓用心良苦,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今天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启发着我们。教材的编者也是别具匠心,将如此生动的一篇课文安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全力以赴地备战期末考试。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品德修养与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各有收获,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用你的文字表达出来,下次上课时我们一起来个思想汇报。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但是内心的感慨依然不减。我常常在思考怎样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融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能从作品中受到思想启迪甚至受用终身。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篇章,作为施教者的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钻研,多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找准二者的最佳切合点,高质高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并陶冶性情,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余艳荣,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