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修改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尤其在中年级语文学习中,孩子们对修改病句方面表现出很大困难,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对修改病句方面的一点浅薄的看法。
首先找出病句,做到无论有什么毛病的句子都逃不出“小医生”锐利的眼睛.病句查出了,病症找准了,才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一.审读
一个句子如果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这句子可能有毛病。找出病因进行修改。例如:“为了表彰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学校决定授予他为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这个句子当读到“授予”后面的词语时,就会感到别扭。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授予……为……称号”这种格式,只能说“授予……称号”应删去“为”。
二.紧缩法
如果把句子比做一棵树,那么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是句子的主干,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是句子的枝叶。紧缩法就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枝叶压缩掉,只留下句子中的基本成分——主干。先检查主干,再检查枝叶同主干的关系,最后检查枝叶本身,看看有没有毛病。例如:“鲁迅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战斗性极强的杂文。”咋一看,这个句子好像没有毛病,但当我们去掉枝叶,抽出主干时,毛病就一目了然。这句主干是“一生创作杂文”,显然,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鲁迅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这样,让“鲁迅”作主语,就同谓语“创作”搭配得当了。
三.类比法
用一组结构类似于原句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这一组句子有语病,就说明原句也有语病。要强调的是:仿造的句子同原句的结构要相同,词语要恰当。例句:“为了写好这篇板报稿,他采访了许多王小明的事迹。”它的主干是“他采访事迹”没有语病,再看枝叶,发现“事迹”前的几个定语读起来不顺畅,于是采用类比法仿造句子:“……许多赖宁的先进事迹。”“……许多张海迪的先进事迹。”(都不止一位的先进事迹)可以看出“许多”这个定语的位置有问题,应将原句改为:“王小明的许多先进事迹。”
四.情理分析法
一个病句如果从语法上找不出什么毛病,那就要从情理上进行分析,也就是逻辑分析,看看它在使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时是否合乎实际,符合情理。例句:“作文里的那些空话、大话、套语,有的是需要删掉的。”这个句子从语法上检查并没有毛病,但它却不合事理,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作文里的空话、大话、套语不但都是废话,不能给别人新的信息,而且令人生厌,统统要不得,所以句中的“有的”应改为“都”只有这样才符合情理。再又如:“我们学校八十名教师中:高级教师占42%,一级教师占31%,二级教师占28%。”这个句子在语法上完全正确,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三类教师所占的百分比加在一起是101%,显然是不符合事理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从以上对病句的分析,我归纳出病句的四种修改方法:
1.增补法。例如:“他穿着一件棉大衣,一顶军帽。”“军帽”不能“穿”,所以要在“一顶”前加上“戴着”。
2.删减法。例如:“我不禁忍不住大笑起来。”“不禁”和“忍不住”意思重复,可以删除其中的任一个。
3.移动法、例如:“每当过去的事情回想起来……”“回想起来”应移到“过去”的前面。
4.替换法。例如:“春天的石门沟是美丽的景色”就可以用“地方”替换“景色”,前后搭配就恰当了。
检查病句,辨别语句正误,关键在于要让同学们牢固地掌握语言表达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尤其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和阅读中培养对于语言的较为准确、敏感的感受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我们置身于有声语言的良好环境中去体会、领悟、多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从中比较、揣摩、日久天长就能逐步培养起精确敏感的语感,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石才吉尕,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