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就是对已形成的各种权威性的传统观念、理论范式、原则规范等加以怀疑、批判、否定、颠覆、拆解。它反对一切形式的普遍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强调思想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倡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哈桑认为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非规范化、碎片化、零散化、无深度性、混杂性、狂欢性、内在性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其中首要的特性是不确定性。它用价值颠倒、视点位移、规范瓦解、种类混淆等修辞手段来消解一切恒定的常规、秩序,来表明它的不确定性;它用反讽和玩笑来揭示所有既成的对世界解释的人为性和虚假性[1]。由于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主张消除中心、颠覆权威、打破统一性,因而在思维方式上也反对单一性思维,强调多项思维和发散思维,特别强调从反传统的视角对世界和事物进行理解和把握。如果说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化取向是精英化和经典化,那么后现代主义恰恰是要颠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转而认同和张扬大众化、世俗化和时尚化的价值观,即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怀疑和疏离。在过去文化中那些引以自豪的神圣的东西,如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等都消失殆尽,而被那些世俗梦想和文化游戏所代替。一方面它怀疑一切、消解一切,但另一方面,它又与它怀疑的一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2]。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生活各方面的不断渗透,影视作品也实现了其从所谓的高级文化向以单纯娱乐的形式成批地向观众出售的大众媒介转变的可能性,因而它也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影视作品的后现代性,使这些影片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也不再把影片当作济世救民、普渡众生的神赐的法宝,不再用影片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来张扬那种普罗米修斯的人格力量和悲剧精神。它们仅仅只是一些无深度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这种影视作品是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是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的[2]。
二.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2.1影片主题的颠覆性、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后现代主义影片其实都有一种“拒绝崇高”的特点,那些传统意义上崇高的东西诸如神仙、爱情、亲情、舍生取义等在影片中常常被消解,并以一种低俗的面貌出现,然而观众从这种所谓的低俗中却能品味出后现代气息下的某种人性的真实。现代主义艺术追求深度,大多晦涩难懂,需要读者和观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而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却是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追求一种轻松的享受。后现代主义主张颠覆一切深度模式,消解崇高、消解历史、消解中心。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就是用表层和现象来取代深层和本质,追求人物平面化、时空平面化、观念平面化,用一种快乐主义、游戏式结构推动影视作品文化进一步向世俗文化、商品文化和消费文化发展,“怎么开心怎么来”成了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的宗旨[3]。
韩国反转剧《中奖事件》就阐释了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性、颠覆性的主题和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刘在石中了一张100亿的彩票,以及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和妻子苏幼真是如何东躲西藏并被人们围追堵截的,期间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影片的后半部分是故事的反转部分:最后的胜利者是苏幼真和她的情夫,他们合伙骗取了那张巨额彩票。
在传统影片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最基本的主题基调,很少有影片会背离这一主题,而此片的结局让坏人得逞,坏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并且还获得了巨额财富,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反叛性,并彻底颠覆了传统影片中一直以来沿用的主题,具有很浓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所以,不难看出影片所要表达的就是世俗化和时尚化的价值取向,观众可以从这种所谓的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中品味出后现代气息下的某种人性的真实。
2.2表述结构的破裂与拼接
碎片化、拼贴化是后现代影视艺术的典型特征。当代影视作品对结构调整的探索和尝试成为导演的重要考虑之一。这些影视作品表面上充满艰涩障碍或者不连贯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作者构思的低劣,而是因为这些断层是在发挥障碍的作用,从而迫使观众改变习惯倾向,把习以为常的东西加以排斥。对于影视作品来说,结构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索,后现代主义在探索结构方面表现得十分大胆,导演的处理方法是,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叙述结构错位横生枝节,结构和内容都破裂并零散化[4]。
如在《疯狂的石头》中编剧主要采用多主线交错的立体结构,把现实时间和空间切割成片断,重新组装,打破了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线性叙述,反映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体现出精神错位的孤独本质。影片中一方是以工艺品厂保卫科科长包世宏为首的“守卫者”,一方是房地产公司董老板请来的香港国际大盗麦克,一方是由道哥领衔、由小军和黑皮组成的土贼团伙。这三方“人马”目标不同,“攻守”不一,但都因谢厂长不务正业的儿子谢小盟而产生联系。影片正是通过这四条主线的交错来展开同一故事和同一事件的。此片的另一特点是视点多变,时空转换。把时间的延续通过空间的延展表现出来,时间也就成了空间,这是后现代一个重要的叙述方式。影片通过块状结构展开故事,打破时空的有机次序,使时间呈现出不连续的方式,也使空间出现了叠化效应。在《疯狂的石头》中,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企图偷取翡翠展开的。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因此,影片始终都在围绕这三组人物进行着多视角切换和时空转换,期间综合运用了长镜头、短镜头、广角镜、表情特写等拍摄手法,很好地渲染了场景的气氛,增加了影片的动感。此外,影片也多处使用了分割画面,呈现出较强的动漫性的戏剧效果。
2.3戏仿/戏拟(parody)
戏仿成为了后现代语境文化下的一大特征。戏仿,是利用文本间的相似性而对原有经典文本进行滑稽、戏谑性地模仿。戏仿利用了这些风格的独特性,并且夺取了它们的独特之处,制造一种模拟原作的摹仿。戏仿,在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中已司空见惯,这些影视作品就是通过“拼块及拼贴、戏仿、借用等手法将传统的影像资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来娱乐大众。其主要是通过对经典影片里的故事情节,经典场景,人物形象,台词、音乐等戏仿来营造“熟悉的陌生化”气氛,达到戏谑、滑稽的审美效果[5]。
在《疯狂的石头》中,经典影片里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其信手拈来戏仿的佐料。
例如,片中,前一夜包世宏率保安与三土贼在罗汉寺追踪“大战”,并且双方皆是身体负伤,第二天便在澡堂里相互闲侃,在厕所里互相对视。这一幕与法国著名喜剧影视作品《虎口脱险》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为了加强影片的娱乐效果,编导收纳了大量的当代社会流行元素与时尚符号,突出表现在对于经典的戏仿。影片中有很多对经典影片的借镜,譬如,三股势力,“一兵两贼”的角色配置就是在戏仿《非常突然》中的角色配置;包世宏勇擒国际大盗在复制《功夫》中包租婆、包租公和火云邪神的大战;麦克从屋顶进入罗汉寺大堂的方式在复制《谍中谍》中的情节;“敌匪”双方的互帮互助和《暗战》中的情节极其相似;三土贼行窃时的着装在模仿《蝙蝠侠》等等。
三.影视作品的后现代价值评判
3.1正面价值
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主张消除中心、颠覆权威、打破统一性,强调多项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反传统的视角对世界和事物进行理解和把握等特点给文化界带来了一次有力的、清新的思维冲击。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也呈现出对社会规范的瓦解,对主流价值取向的颠覆,对传统道德视点的移位和对大众情感深度的反讽等特征,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时体会到这种嘲讽带来的心灵解放和精神快感。这是传统的影视作品所不能给予的。再加之其独特幽默的语言修辞、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和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新鲜的体验。成功的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屡见不鲜,如,国产影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贺岁片以及《一声叹息》《疯狂的石头》《武林外传》等等。这些小成本的商业类影片,在短短的时间内,都创造了不菲的票房记录。成功的后现代主义好莱坞影视作品有《记忆碎片》《王后秘史》《冒牌天神》等。
3.2负面影响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时代最有力的载体之一,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于后现代主义影片“拒绝崇高”,所以那些传统意义上崇高的东西诸如神仙、爱情、亲情、舍生取义等在影片中常常被消解,并以一种低俗的面貌出现,用一种快乐主义、游戏式结构推动影视作品进一步向世俗化、商品化和消费化发展。为避免“收视性疲倦”,后现代主义影片越来越追求“骇人听闻”、“令人震惊”、或“具有新意”,以激起人们的情趣,或吸引注意力。首先,暴力、性、粗口等已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很多好莱坞大片都充斥着大量血淋淋的暴力残杀镜头,由于媒体的性质,这些影片中扮演的“残酷形象”成为很多青少年的模仿对象,成为社会暴力的隐患。其次是基于后现代语境中影视作品一味地追求商业化和世俗化,部分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模糊化和边缘化的趋势。如韩国反转剧的部分剧集就其剧情内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介引导人们在道德观上的模糊态度。如《中奖事件》《华丽的骗子》、《告诉秘密的服务》等,这些剧情表达的价值观都是“坏人得逞,好人受害”这种反传统的道德观,这会影响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价值观的选择。
四.结语
由此观之,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通过影片主题的颠覆性、价值取向的世俗化、表述结构的破裂与拼接、戏仿/戏拟彰显和传达了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特有的风格,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与此同时,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消极作用,这一点已成为影视作品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能够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释:
[1]雷茜.电影《真爱之吻》的后现代色彩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4).
[2]苏畅.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3]周浩.好莱坞的后现代主义电影[J].山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9).
[4]张静雯,种珊.从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看当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J].电影评介,2008(16).
[5]何静,王春平.戏仿·拼贴·反讽影片《大电影之数百亿》后现代叙事策略探析[J].电影评介,2007(18).
王惠,女,陕西榆林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