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60

[ 梁志群 文选 ]   

国际报告文学学科奠基人尹均生教授

◇ 梁志群

  在林荫蔽日、名师云集的桂子山上,有一位整整四十年来活跃在学界和讲坛的学者,他就是国际报告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尹均生教授。
  1971年6月,还是在十年浩劫、斯文扫地的特殊年代,尹老师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对美国记者兼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研究,由此而成为了国内外首屈一指的斯诺研究专家。尹老师因研究斯诺起步,并逐渐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构筑起国际报告文学的学科体系。
  尹均生,1936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因此地旧属均县,故曰均生。1958年6月,尹均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88年评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导师组成员。他长期从事写作学、新闻学和报告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华中师大出版社总编。尹老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写作学会武汉中心副理事长,(武汉)斯诺研究中心主席。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尽管尹老师的研究涉猎广泛,著述甚丰,学术成果斐然,但他最为显著、最具影响的学术成就,还是在斯诺研究以及国际报告文学学科的创建上。
  1971年6月,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处在“文革”的淫威和政治高压之下。尹老师同样也是下放劳动、接收思想改造的对象之一。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除了指定的《毛选》四卷之外,没有任何其它读物。艰苦的劳动环境,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精神上的孤寂,这些都没能压垮尹老师。一天,他偶尔翻看到《参考消息》刊登的头条新闻,《毛主席同斯诺的谈话引起国际巨大反响》。他将这张报纸珍藏起来,如饥似渴的反复阅读,并因此下定决心,开始关注斯诺,开始对这位美国记者兼作家的研究。
  1936年6月,斯诺通过友人的帮助到了西安,并从那里秘密进入延安。在那里,在当时被国民党称为“匪区”的陕北,他度过了不同寻常三个月,夜以继日地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进行了独家采访。斯诺是第一个进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1937年,斯诺根据采访如实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译名《西行漫记》)英文版在伦敦出版。这是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的专著,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性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部巨著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史、中美关系史,成为西方了解现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必读书。
  国际报告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辉煌历史。在这充满求索精神的光荣历程中,出现了大批里程碑式的报告文学杰作,造就了几代具有国际影响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如埃贡·基希、约翰·里德、埃德加·斯诺等。国际报告文学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引导着20世纪全球现实主义文学的变革与发展方向,彰显出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品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报告文学及其他“非虚构”的文学种类,被视为“亚文学”、“非文学”,受到持保守文学观念的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的忽视与轻视。而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这一开拓性的新学科,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里,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广泛的、高度的关注。然而,是宝藏,总会被探寻者发现、开采;是金子,总会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尹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具有学术远见和执著精神的探索者。四十年来,他带领着学生与青年学者们,在充满希望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园地开拓、耕耘、播种、收获,留下一串串坚实而又闪光的印记。
  1971年,他第一个开始对斯诺的关注和研究;1979年,他第一次提出“报告文学是独立文学样式”的论断;1982年,他第一次组织斯诺学术讨论会;1983年,他第一个在高校开始报告文学选修课;1986年,他第一个招收报告文学方向的研究生;1990年,他第一个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1993年,第一个主持出版海伦·斯诺的著作《毛泽东的故乡》;1996年;他第一个出版《斯诺》评传(与安危合作);2009年,他的第一部学科奠基之作《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问世······
  我们循着时间的脚步,去梳理和探索尹老师的报告文学研究和斯诺研究学术之旅。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到国内报告文学的创作掀起高潮的1985年,是尹老师报告文学及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拓荒期。
  十年浩劫既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园地一片荒芜。随着《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大雁情》、《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一批拨乱反正、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佳作的相继面世,报告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匮乏局面也日益明显。尹均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下,走入报告文学与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领域。
  早在1957年6月号的《园地》杂志上,学生时期的尹均生就开始发表论文。经过“文革”前后十余年的耽搁与停顿,进入七十年代中后期,尹教授的学术生命开始复苏。他治学严谨,思路开阔,博闻强识,富于开拓精神与超前意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现代思潮的吸纳与贯通,使尹均生的思维热点与学术视野,始终位于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制高点。
  1979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报告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尹均生明确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应从散文的文体涵盖中独立出来。”这一论断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认同,张光年、魏巍在此后的文章中均有论及。1979年6月,尹均生发表论文《报告文学――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这是尹均生的第一篇报告文学理论文章。随后,他又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和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了《继承发扬战斗传统――漫谈革命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国际报告文学发展中的一瞥》,《歌颂光明 剖析时弊 激励未来――论报告文学的社会职能》,《周恩来――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实践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斯诺和〈西行漫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及《谈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等数十篇论文。在这些当时国内学术界尚不多见的报告文学专论中,尹均生对报告文学及国际报告文学的起源与流变,对报告文学在中外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范型与特性,以及对报告文学的社会职能与文献价值,都作出了基本的开创性的论述。尤其是尹均生与杨如鹏合著的《报告文学纵横谈》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尹均生报告文学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开始了拓荒与奠基的发韧时期,也奠定了著作人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在国内的学术地位。
  《报告文学纵横谈》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报告文学与国际报告文学的理论专著。
  1980年,尹均生参与了由著名作家黄钢发起的《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的编篡,并担任执行编委。这部国内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总集,对于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延绵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尽可能完整的介绍。由于尹均生的提议,世纪初的周恩来、范长江、赵超构、黄炎培、陈毅及李公朴等人的通讯特写,首次列入中国报告文学史,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范本。这部历经数载编篡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共计3卷辑19分册800万字,被《光明日报》誉为“一个浩大的文学工程”。
  1982年,全国首次“斯诺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师范学院举行。国内最早的一批新闻与报告文学研究者,以及作家黄钢、外交家黄华、斯诺夫人洛伊思·惠勒等出席了会议。惠勒女士在讨论会期间,特意为3000名学院师生,放映与讲解了题为“斯诺眼中的中国”的幻灯片。这是尹均生筹划与主持的一系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学术活动的先声。
  1984年,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与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合办的“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工学院举行。作家丁玲、陈明、艾宣,国际友人路意·艾黎、爱泼斯坦、马海德等出席了讨论会。会后,出版了尹均生、曹毓英主编的《纪念史沫特莱》论文集。该书收入中国三S(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研究会会长黄华、国际友人马海德、路意·艾黎、爱泼斯坦以及知名学者论文40余篇,是国内第一次史沫特莱讨论会后的第一部研究成果汇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自1983年9月始,尹均生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生中,开设了“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国际报告文学发展史的描述,包括著名作家如约翰·里德、基希、高尔基、埃德加·斯诺及史沫特莱生平与创作成就的介绍,还包括《震撼世界的十天》、《秘密的中国》、《列宁》、《西行漫记》及《伟大的道路》等经典报告文学的赏析。报告文学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进入高等院校的课堂,不仅在国内高校和学术界的首开先河,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报告文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光明日报》与《湖北日报》还为此作过专门的介绍和报道。
  这一时期尹均生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从国际共运史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国际报告文学的发端与发展。因为尹均生拓荒性的研究,初步划定了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疆域,也奠定了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培养和组织起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者。
  1985年至1995年,是尹老师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成熟期。
  1985年10月,全国发行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首次出现了名为“报告文学研究”的专业目录,指导教师即为尹均生教授。国内高校第一次招收报告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这在报告文学学术发展史上是值得书写的。同时,它也标志着尹均生报告文学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一个自成体系、成熟发展的时期。
  如果说“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前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次浪潮的话;那么,八十年代中后期则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二次浪潮。1985年“中国潮百家期刊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是这次浪潮的醒目波峰与表征。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格局的多元化,报告文学也在大胆吸收外来成果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养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在新闻与文学的交叉中,报告文学都展现出新型的边缘文体的优势。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体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出版界与评论界、也包括尹均生教授在内的研究者的关注。
  尹均生在国际报告文学领域继续跋涉的同时,也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异常活跃的国内报告文学创作。尹均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与背景下,考察国内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创作流向。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论“报告小说”的兴起》、《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军突起》、《信息时代的百科全书》、《从全球文化视野审视纪实文学》、《近年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功利性、文学性》、《我国纪实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向》等十余篇文章。同时,西方纪实文学或“非虚构小说”发达国家的专论也陆续发表。如《西德纪实文学的热点》、《日本期刊纪实浪潮》、《纪实浪潮在全球兴起》、《“非虚构小说”如何发韧于美国》等。尹均生关于国内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研究,一改学术界常见的“经院式”、“学院派”的积习,一方面紧扣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从鲜活的作品和新近的文体流变中,搜寻富于典型意义的研究实例;一方面借鉴西方的“非虚构小说”理论,归纳和总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文体特性,规范和预见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创作方向和总体走势。
  出版于1990年初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一书,是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学科化与体系化的明显标志。这部22万字的研究专著,阐述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揭示了报告文学的社会职能和新闻性内涵,论述了国际报告文学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描述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国际报告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论及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发展和延安时期的抗战报告文学,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纪实文学的背景、特征和走向也作出了评述。
  1995年至1999年,是尹老师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深化期。
  国内的报告文学创作,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潮”式的辉煌繁盛,以及八十年代后期的沉闷徘徊之后,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激情与理性并重”的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创作步入一个“低位盘整”与平稳发展的新时期。尹均生的国际国内报告文学研究,也进入一个运用新方法、调动新理论、渗透新学科的深化开掘阶段。一是加强了国际国内报告文学发展史的回顾与疏理;二是更加注重对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入探讨。
  1995年8月,尹均生主编的《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一书出版。书中有第一个进入红区的美国记者斯诺和第一个进入延安的中国记者范长江采访毛泽东的实录,有著名二战记者爱泼斯坦、白修德、福尔曼等人的战地特写,还有中国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撰写的长篇延安访问记。这些收入书中的新闻作品展现了中共领袖人物博大的胸襟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描绘了红色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实况,报道了延安解放区社会改革、民主建设的崭新风貌。这是一批经典的新闻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纪录。
  斯诺是二十世纪中外新闻史上的巨擘,杰出的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反法西斯主义战士,卓有成效的社会活动家。斯诺因其敏锐的观察、正直的人格及传世的作品,与中国现代史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他独具慧眼振聋发聩的笔触,纪录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重要变迁。关于斯诺与《西行漫记》的研究,一直是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科研的重点。1996年6月,在古城西安举行了“《斯诺》评传首发式暨海伦与斯诺访问西北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斯诺》评传由尹均生与(西安)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安危合著,是国内第一部带有浓重学术色彩的斯诺传记。由于该书既是传记,又是研究性专著,所以该书以斯诺的新闻活动为主线,以其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著述为重点,采取评传结合、述论并重的方式,对斯诺的生平、思想经历、作品以及斯诺关于新闻学、社会学、报告文学、中美关系、国际形势判断等方面的贡献,都作出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书中引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对斯诺研究的成果,其中部分资料尚属首次披露,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和史料价值。
  1997年11月,由尹均生主持的“纪念《西行漫记》发表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这次研讨会共提交30余篇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聚集了国内众多的海伦·斯诺和埃德加·斯诺的研究专家,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和扬伯翰大学、斯诺基金会的研究者,以及海伦·斯诺的亲属也应邀到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二十世纪永恒的红星》。这本由尹均生主编的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国内外《西行漫记》和斯诺研究的“精品”和代表作,一批研究成果在该领域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步入学术生涯黄金时期的尹均生,日益显示出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的学者风范。他对国际报告文学和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感悟,体现在他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世纪之交国际报告文学的回视、定位与展望》、《报告文学文体美学辨析》、《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巡礼》、《西行漫记的人类学意识》等。这些成果都标志着尹均生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已由新闻和文学的传统研究层面,开始向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的纵深及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拓展。
  2009年,尹老师又奉献出50余万字的厚重之作——《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标志着国际报告文学学科的确立与成熟。这部著作的学术体系建构更加完整、饱满,为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和规范化打下坚实基础,在学术界和评论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早已年逾古稀的尹老师,依然活跃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就在今年夏天,2011年7月23日,尹老师还成功组织了“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迎接会议的召开,尹老师还主编了《斯诺夫妇和中国——永远的怀念》纪念文集。文集收入了北京、武汉、西安三地“斯诺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文章,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几十年来的斯诺研究概况及成果。会议期间,中外学者及斯诺的亲属还赴琴台大剧院观看了大型舞剧《海伦之梦》。本次学术讨论会开创了斯诺研究的新篇章,不仅是中美两国的斯诺研究学者的聚会,而且是国内的老中青三代斯诺研究专家的一次盛会。
  由于尹均生老师在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辞典》及《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
  
  梁志群,男,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

国际报告文学学科奠基人尹均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