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26

[ 罗胜芩 文选 ]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 罗胜芩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性策略,即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努力引导学生树立审视自我的意识;大力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关注社会发展 审视自我 博览群书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笔者思考如下:
  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就是过于含情脉脉,过于养气和顺心,这不是作为中学生应有的风格。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他们的目光应该经常投注在这些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大事上。笔者想,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文字就多了几分脂粉气,少了几分动人心魄的力量。
  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学生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就能在作文选材时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如“道德信仰危机”、“个人崇拜与追星”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进一步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第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审视自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文如其人,学做文与学做人应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提升了。
  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的功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第三、大力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鉴赏。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唯有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语文的开放教学观,才是正确的路子。
  
  罗胜芩,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教师。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