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育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的个性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锻炼老师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语文老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来对待,把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需求放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责,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教育 实施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观念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中学生没有达到一定量的学识积累的探究充其量只是人云亦云,实际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个体性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个性教育是不是不可行呢?其实不然。那么要在语文教育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的个性教育究竟要怎样做呢?我想转变观念,锻炼老师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必须做到的。
一.个性化教育切实可行
1、学生的自身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在一定的机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个性,也即是人的性格。学生的性格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的,是不易改变的,另一部分,在教育和训练中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可塑性。语文教师任何一种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动方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利用学生的个性的可塑性特点实现语文个性教育是可行的。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因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文化及其多样性。这样能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以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因素所决定的。
3、语文教材内容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把语文的学习及运用同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及自身阅历体验联系起来,向这些领域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营造出创造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教材内容,课堂上还应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求发展。
4、写作练习因素。《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些“放胆文”、“我手写我口”,尽情倾吐,思维不受约束,情感不受压抑,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重视自我表达,以实现语文的个性教育。
二.语文老师本身要有个性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为实现语文的个性教育,老师本身就要有个性。首先应该是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教材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的个性,鲜明性将使语文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来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三.尊重学生个性,进行民主化教学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一个实验者转化为一个研究者,由一个管理者转化为一个引导者,由一个知识的机械传递者转化为一个教育智慧的创造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后面去组织、去引导、去点拨、去参与,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探究,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因为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重视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学生;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导致人才培养的机械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应试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如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上进行民主化教学,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加上各人的气质、性格、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这种差异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也是各有特点的。因此,以人为本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前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加以分析研究,才能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更要分析其原因,研究其个性,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扬其优、抑其劣,展其长,避其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展示出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第三,要科学确定目标与要求。科学合理的目标,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目标一定要符合一个人的实际,过高过低都达不到激励的目的。面对众多各具特点的学生,只有一个总体目标显然难于适合每个学生。所以,高明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在总体目标下,帮助每个学生确立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以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第四,多方位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在上好活动课,提高活动课质量的基础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组织指导各种类型的兴趣活动小组,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长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教育,我们语文老师就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来对待,把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需求放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责,使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廖海兰,教师,现居江西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