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43

[ 张常员 文选 ]   

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反思

◇ 张常员

  笔者在山区初中从事《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经常发现学生给教师起绰号。这折射出在农村独生子女时代来临时,孩子们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他们在家中饱受溺爱,缺少家庭良好的德育养成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环境。笔者提出这一问题以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广大同仁探讨,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质量,找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一次笔者满怀信心地去上课,突然有位女生喊了一声“老×过来了”,便一溜烟跑进了教室。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带着和往常一样求知的眼神,气氛和平常并无两样。下课后很快查到了那位同学,这时我才发现在学生中流传着他们给老师们起的绰号。于是请她来我的办公室,不料她除承认喊了“老×”外,竟若无其事,毫无愧疚之意。我一再追问她:“为啥要给老师起绰号,这难道不是对老师的侮辱吗?”她反而说:“叫‘老×’顺口、习惯了。”
  正是因为“顺口”和“习惯”使我悲矣!惊呼,为何废寝忘食栽培的学生叫某老师不顺口、不习惯,而叫他们起的绰号顺口、习惯呢?况且古人云“称尊长,勿呼名”。从而引起了我的深思: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缺失了什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呢?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之爱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时代在农村已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全家人对孩子的疼爱、呵护,孩子应有的批评、责备不见了,应有的适当的家务不做、劳动不参加了。据调查我校17岁以上80%的女生不会做饭、洗衣服,80%的男生没有干家务、农活的经历。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少了,孩子的全部任务是学习,家务活、农活都是大人的事。他们主观上给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但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为片面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言谈举止、思想变化,甚者对孩子随便骂人、说脏话的现象充耳不闻,更谈不上对孩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良好品德的熏陶和培养。
  愚以为,这是溺爱,它使孩子缺少了必要的劳动锻炼,缺少了独立生活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的锻炼机会,缺少了去学会吃苦、学会努力、学会自我磨练、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事务、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培养,殊不知通过说教把良好品质灌输给孩子是徒劳的,说教苍白无力,灌输无济于事,实践的教育才是无言的,在劳动锻炼、社会实践中社会问题的存在引起孩子的思考和思想冲突,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条件、情景和过程。这些都不存在,何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呢?
  二.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现状
  农村孩子出生于农民家庭,农民的小农意识,文化素质低,无可非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与之相比精神文明、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对滞后。笔者在与家长交流时发现,家长从来不给孩子阅健康的读物,家长更不读书看报。对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简单粗暴、放任自流,粗俗语言是家长的口头禅,粗暴行为已成习惯,这使得农村初中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榜样可模仿,没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家庭氛围,即他们在家庭中德育教育几乎是空白,这更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缺失,从而使得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三.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德育教育亟待提高
  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升华。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居所,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做事,首先是从家庭获得的,因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尤其是在早期的教育中起着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面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家长应该配合学校进行全方位实践改正。
  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国家倡导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物欲横流、浮夸躁动的时代里,请家长们沉下心来,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文明向上的家庭氛围,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和学校一起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讲文明、懂礼貌的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学校德育教育更需要您们的配合和鼎力支持。
  
  张常员,教师,现居甘肃临洮。

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