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24

[ 吴怀权 文选 ]   

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 吴怀权

  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就会成为竞争的落伍者,就要被淘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因而学校必须指导语文老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积淀 校园文化 建设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担负着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一.丰富的香山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有效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古称香山,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置县至今,已有近860年的历史。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浓郁的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众多的文人雅士、俊杰先贤,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香山文化”。她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类似的包容性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开风气之先,这是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特点;三是开拓创新。香山文化发展这么多年,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始终坚持开拓和创新。时至今日,香山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依然繁荣,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飞跃与发展。而且在发掘香山文化精髓、融会现代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这八个字凝练了香山历史文化和建设现代文明的双重意念。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统的延续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认同性。面对“香山文化”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要将其引入校园,就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继承和弘扬“香山文化”,用“香山文化”来沐浴学生茁壮成长,让学生去传承与弘扬,让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使香山文化成为中山一中学生人生历程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家园。事实上,中山一中学生一直“浸泡”在香山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之中,接受着香山文化的滋养和陶冶;香山文化深入中山人(当然包括中山一中师生)的骨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一中师生的言行举止乃至整个价值取向,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我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例如:在学习上,学校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对香山文化进行宣传外,中山市乡土教材《阅读中山》人手一册,作为学习香山文化的必读文本,在阅读课上阅读。语文教师定时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从香山到中山》,既了解历史,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香山文化的内涵加以创新,使它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阅读观看以后,结合写作课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并组织学生讨论。在活动中去体会香山文化,宣传香山文化,实践香山文化。而一年一度的中山读书月活动,中山一中的学生以香山历史文化知识竞赛、读书摄影大赛、民间书信征集、演讲比赛、方言大比拼等各种方式参与其中。这些“引进来”“走出去”的各种措施和活动形式,不仅使丰富而优质的香山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使校园文化建设深深打上香山文化的烙印,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
  二.鲜明的办学特色,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校园文化唯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对教职工和学生都会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可能给教职工和学生以亲切感和认同感。一所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家长才会努力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中山一中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为办学理念,努力建设“教师爱学生,敬业善教;学生尊师长,乐学会学”的良好校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绅士风度和大国民风范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即“以优质教学为主体,科普教育和艺术教育两翼齐飞”。文化积淀为传统,升华为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为了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借助语文学科,学校成立了演讲社、新叶文学社,并由新叶文学社承办《新叶》校刊,该校刊在2010年12月于成都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荣获“最佳社团刊特等奖”。同时获得单项奖的有:编辑一等奖,最佳组稿奖,最佳版面奖,优秀栏目奖。此外,还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内外”学生广播电视站,学生记者社等。由这些社团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文学沙龙等活动,使整个校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发挥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繁荣校园文化、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鲜明的办学特色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各种活动异彩纷呈;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两翼”更硬,飞得更高,二者彼此砥砺,共同促进,互为前提和观照,使中山一中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多样的活动形式,搭建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多种多样的活动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开展多种活动旨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师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锻炼发展师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从而营造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心理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而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且,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融合和完善功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最终要让学生达到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教,实践上自炼的标准。
  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展示搭建了平台。
  我们要把多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定的传统传承下来,使学生在这些稳定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中一道灿烂的阳光,可以烛照孩子的心灵。学生在融林园、花园、学园、乐园为一体的校园氛围中,体验人生的意蕴,陶冶人格和灵魂。有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深厚土壤,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与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发展前景相一致的针对性!
  
  吴怀权,男,广东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

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