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应该是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课堂。文言文的教学,更是要颠覆以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尽力让学生交流,以学生教学生,以学生评讲,学生总结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本组以及其他组同学的信任和帮助之下,轻松而又充实地学习,让课堂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如皋市微型课题项目中心吴窑中心初中的交流活动中,本人执教的课外文言文《曾子杀彘》,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大声朗读课文,用笔圈出自己不会读或者容易写错的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所以活动一的设计,实际上充当了我们平时课前预习的作用。它为同学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畅。→小组内个体展示读,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小组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展示→小组间朗读大PK。(友情提醒: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倾听,听他们读的和你读的有没有不同?听完后可及时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关键。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地读;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让他们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熏陶,读中迁移。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充分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活动三: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方法提示: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互相订正、释疑。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和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由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
活动四:自主思考:①曾子为什么“遂烹彘也”?
②你对曾子"烹彘"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活动四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曾子杀彘》所蕴含的道理,明确诚信做人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新课标“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理念。
活动五:文章学结束了,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吧!请完成下面的练习,在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快,看谁做得好!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曾子之妻之市() 其子随之而泣() 妻适市来()
女还() 听父母之教 () 今子欺之()
母欺子() 遂烹彘也() 遂烹彘也()
2、翻译。
①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②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活动五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检测,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这堂课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帮助我在今后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这条路上更好地前进。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会到“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精髓,不是一味追求手段的出奇,不是一味追求师生的互动,而是是否把学习的本真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自己去选择、去体验、去思考、去解决、去创造、去展现、去享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的对话,智慧的碰撞。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今后在“活动单导学”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会认真倾听,不断钻研,勇于探索,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孙素珍,江苏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