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广西北海的人都这么说,北海的传奇其实不在洁白如脂的银滩,不在清澈湛蓝的海水,不在风味别致的海鲜,不在璀璨夺目的南珠……而在那条融合着南洋风格和岭南特色,闪烁着欧亚文明和文化底蕴,见证了北海这座城市百年沧桑和历史变迁的老街。
站在老街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风格迥异,式样别致,鳞次栉比,颇具西方特色的建筑群,扑面而来的是超尘脱俗的趣味和浓郁的外域情调,仿佛给人置身于异国城市的错觉。北海老街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起初是给海边渔民提供一个生活用品和捕捞所获的集市交易场所。至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陆续在此建造了领事馆以及店铺、会馆、教堂、酒肆等,受此影响,老街的建筑风格趋于西化,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雕有装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那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彰显着西方建筑的浪漫和非凡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构筑出一幅古色古香的百年画卷。特别是临街而筑的骑楼,方柱粗重厚大,结构匀称均衡,外形修饰华美,很有几分古罗马建筑的古朴与典雅。人行走其中,既可挡风遮雨,又可躲避烈日,宛如西塘古镇的“烟雨长廊”,支撑着老街别样的景致和韵味。
我漫步在老街平直的石板路上,觉得两侧古旧斑驳的墙体,历经岁月的剥蚀,虽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仍旧气度不凡。或许是午后时分,街上没有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景象,呈现出几分冷清、寂寥和倦怠。那些残缺、剥落的老字号招牌及褪了色的字迹,显示着一种繁华过后的沉寂与内敛。那些随处可见拍照片、放电影、打井水等神情兼备、惟妙惟肖的青铜雕像,依然飘逸着些许异国情调的余香,留给北海一个隐约的历史倩影,见证着北海昔日的繁华和辉煌,也见证着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和苦难。徜徉其间,仿佛觉得时光倒流,把人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时而可见围着栅栏的咖啡屋、酒吧,依稀间透露出几分异国的温情,虽没有了曾经红伶斗艳高朋满座的浮华,恰如那雍容的贵妇人,即使花颜老去,还能从她优雅的眼神里阅读出曾经的风华。那窗格上爬满了的青藤,那墙头上布满了的杂草,不知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至今依然葱茏苍翠,静静地向世人叙述老街璀璨过后的那份淡泊和从容。有着拱形门廊的过道上,白发苍苍的阿婆或在喝茶聊天,或在竹椅上小憩。三角梅盛开的深巷里,传来几声孩子清脆的啼哭声。而男人们围坐在小几旁打牌,嬉笑着打量来往的游人。女人们打理着店铺,出售颇具岭南特色的珍珠、珊瑚、贝壳、古玩等。店里的女人优雅从容,落落大方,照呼着进进出出的顾客,并不因为廊下男人的悠闲而报怨。偶尔有海风携来语焉不详的客家话夹杂着粤曲小调穿街而过,随意地弥漫在空气中,凭添了老街的风韵……透过长长的巷子,可以望到茫茫的海水,在路的尽头起伏。
不知不觉间,我被老街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异域气息所陶醉了,不由自主地感叹:老街太美了。其实,老街的美不在姿色,不在妩媚,不在娴雅,而在品味,在沧桑,在故事……或者说只能意会,无法言说。我不可抑止地被老街的美深深地吸引着,被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攫住着,让我整颗心沉静下来,尘世的喧嚣与汹涌,不羁与狂躁,都像大海一样退潮,都收敛在老街古典的气韵里烟消云散。在我看来,老街是一部记载北海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活字典,是一道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的风景线,是一曲婉约缠绵美轮美奂的古典乐章。如果北海没有老街,就像凤冠顶上缺了那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珍珠,必定黯然失色。难怪英国建筑专家白端德先生参观了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的老街后,发出“若城无旧屋,则如人无先祖”的感慨,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复合教授考察老街后曾这样写道:“北海的骑楼虽然看上去跟现代格格不入,但却给人沧桑感、历史感,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这是北海人民的宝贵财富。骑楼上的点点痕迹都记载着历史,它经过了时间和大自然的雕琢,不是人工可以制作出来的。”
当我回眸挥别老街的瞬间,猛然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依恋缠绕心头。我多么希望能居住在老街的某条小巷里,早晨、黄昏或者夜晚,与老街的人们一起,看日出日落,潮涨潮退,过心中以为漫长或短暂的岁月。
吴仲尧,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