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86

[ 刘月英 文选 ]   

文言文选修教材的整合与有机链接

◇ 刘月英

  内容摘要: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材只是教材,它并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可能自动转化为教学内容。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和有机的链接。尤其是对一些长文章,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就很难实现长文短教,让课堂真正实现高效。本文结合选修9第三单元文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是如何对文言文选修教材进行整合的。
  关键词:文言文 选修教材 整合 链接
  选修9第三单元的文言文都是传记文学,而且篇幅都很长,学生对相关的传记又不是很熟悉,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要尽可能占有材料,认真研读课文,然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有机连接,使之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整合教学内容,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要凭借个人的智慧针对教材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然后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在整合教材时要抓住关键,正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比如在讲授《苏武传》这篇文章时,我先对课文及其有关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炼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故事,他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十九年之久,终得归汉。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课文篇幅很长,个别字词生僻,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抓住文章的关键整合教学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在分析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根据课文内容的变化,参考示例,请你为课文添加小标题。(示例:出使匈奴,以求通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先从宏观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分析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大意的能力。二、重点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请问: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1)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对比衬托、语言描写)
  (2)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3)苏武被囚禁时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细节描写)
  3、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4、学生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欢),效死于前。
  在“重点探究”的环节我主要是抓住课文的关键(包括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语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从而达到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整合教学内容,勘探筛选取精华
  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都很长,涉及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尽最大可能拥有与教材有关的信息,然后研读课文,根据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勘探筛选取其精华。比如:《马钧传》这篇传记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物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做了批判。文章不但篇幅长,而且涉及到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的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如果按常规分段讲解,肯定是耗时低效。因此在教《马钧传》时,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筛选出主要信息,利用表格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认识传主时,我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1、马钧是什么人?
  请为历史人物作小档案的形式登记他的有关情况。
  2、马钧有哪些革新和发明?(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快速收集信息)
  学生只要能完成这两个表格,就说明他们对课文内容能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和重点的文言句子进行补充讲解,还可以以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掌握的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节省课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自主阅读,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整合教学内容,需补白拓展巧链接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文质兼美,但是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无疑构筑了一条鸿沟,一道藩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其内容,感悟其情趣,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人生感悟,就必须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恰当的补白,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更加贴近课文,贴近作者,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揣摩、意会、领悟。
  对课文进行恰当的补白链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家作品、典故内容、文言字词的新旧联系、课文链接等。课文链接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链接,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作品链接。
  例如,《子刘子自传》一文,要求学生理解刘禹锡对“永贞革新”的评价,但课文对“永贞革新”并没有作任何介绍,只有简单的一句:“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要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补充介绍有关“永贞革新”的背景及其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刘禹锡对“永贞革新”的评价和文末铭文所抒发的人生感慨,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此外,为了让学生对刘禹锡其人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增进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我还补充了刘禹锡的两首诗:《戏赠看花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绝句》,对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鉴赏,这样一来,不仅可让学生通过品诗达到知人论世、增加对刘禹锡的了解的目的,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这些恰当的补白链接,既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白,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让学生在学到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使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教材不是“圣旨”,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科学整合,恰当补白链接,多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当然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一切从学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始终要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切不可舍本逐末、随心所欲,否则就有违初衷,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刘月英,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文言文选修教材的整合与有机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