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有效揣摩
揣摩意境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一点有效揣摩诗歌意境的方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借助语言揣摩意境
诗歌语言常常变换词序,减少成分,压缩意义,省略过程,间断语气,所以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但只要借助语言描述,连缀画面,启发想象,就能有效揣摩意境。如教《江南春绝句》,可以借助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廓、酒旗、春风、烟雨、楼台等意象来揣摩意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廊酒旗风”一句,是虚写的远景,这远景不正是暗喻唐代开元年间的繁荣昌盛吗?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却是实写的近景,这近景不又恰好暗喻晚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凄凉情景吗?如此看来,诗歌写景正是为了抒情。
又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中,可以借助“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些意象,描绘这样一个场面:站在长安城上,放眼四周全是锦绣山河,忽然,远处飞奔而至一骑兵,宫女们纷纷打开窗门,相互传告:“荔枝来了!荔枝来了!”杨贵妃品着新鲜的荔枝发出了满足的笑声。透过这一语言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僵毙于道的人马,也似乎听到了杨贵妃满足的笑声,这一笑是建构在劳动人民白骨之上的物质享受的满足,更是对唐玄宗“言听计从”不惜“千金买笑”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她的满足从侧面反映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全诗的意境豁然而出。
二.运用联想揣摩意境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媒介,由欣赏者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下,孤舟独钓的画面,领会诗人不愿妥协,不肯屈服的顽强意志。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此诗,可引导学生联想影视中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围着篝火又唱又跳的情景。在联想的基础上,再想象诗中情景:汪伦带了不少村民或是家人,正在岸上连袂起舞,踏歌送行。此情此景,何其深厚。
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应该借助联想和想象,有效的揣摩意境。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一句一画,共同组成了一组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连环画。这幅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互相映衬,开阔明丽,形象地表现了祖国山河之多娇,也表达了诗人游目聘怀,心驰万里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暖暖爱意,但同一个“争”字,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在笔下绘出不同的“争春图”。这就是联象和想象的作用。
三.围绕诗眼揣摩意境
诗歌的语言最精粹,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内容。这个关键的字词就是诗眼,借助诗眼可以有效揣摩诗的韵味意境。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这个诗眼,对于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意境大有裨益。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字就是全诗的诗眼,此诗写于杜甫垂暮之年,是他的怀昔伤今之作。全诗无一字言悲,而末句的“落花时节”前加一“又”字,则意境全出:昔日相见,于达官显宦之家,而今日“又”见,却在落花时节。今昔对此,黯然伤神,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诗眼一般在什么词呢?一般是动词。因为动词最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因而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所以鉴赏诗或教学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如《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系向牛头充炭直”的“把、称、回、叱、牵、系、充”等动词就活生生地写出了宫市的虚假,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这些动词就是诗眼。
形容词也有作诗眼的。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诗眼是“新”、“底”、“近”等字。客愁者,旅愁也。客愁而日新,即旧愁之外,又添新愁。第三句写远景,辽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极目远眺,似乎天低于远树;第四句写近景,他乡游子,独守空船,一轮明月倒映于澄清透明的江水之中,似乎与离人更亲近了。此二句融情入景,遥望无际感到前途一片渺茫;月影多情,令人更添一段新愁,这就是“客愁新”的含意所在。没有“天低树”,无以见原野的辽阔;没有“月近人”,无以写游子“举目无亲”的寂寞。所以说,如果不紧扣诗眼,就无法体会诗的意境。
无论是鉴赏诗歌,还是教学诗歌,都要紧扣诗眼,才能品出诗的韵味来。
四.比较赏析揣摩意境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认识的相关性以及文学发展本身的继承性。因此,作品与作品之间可以从思想内容、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把作品的分析由单向思维引入多向思维,获得一种纵深感和立体感。欣赏诗歌或教学诗歌亦如此,须比较阅读,须融会贯通,方能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教读此诗时,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若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白改。”就能理解《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作。此诗用的是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诗人,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圆滑世故,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正是点化了这首诗的意境。
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怎样欣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时事背景并抓住诗眼。李白因参加李遴幕府而被流放,至德三年(757年)12月,溯江而上,在船上生活了十五个月,行至白帝城遇赦,重返浔阳途中写了此诗。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轻”字,既点明了船的轻便,轻捷,又反映了遇赦后的喜悦和重履康庄的快感。然后再联系李白的另一首诗来理解。李白被流放溯江而上时写了一首《三峡》:“三朝上黄牛(山名),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这首诗与上面一首诗一对照,顿时发现,遇赦前上山峡时,船行何等缓慢!心情何等沉重!
再如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可结合王之涣的《登颧雀楼》,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登楼览胜之作进行比较,掌握其先写景后抒情的共同特征,揣摩其所蕴含的不同意境。
鉴赏诗歌就是要有效揣摩诗歌的意境,为了有效揣摩意境,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赏析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情思。
何文,湖南安仁县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