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的启迪下,我们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充分发扬前人积累的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的识字任务,下面谈谈笔者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识字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对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常用偏旁,必须要求学生切实识记。打好这个分析字形的基础,便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用“部件识记、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去分析记忆字形。在小学生还不会分析字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花点时间板书出生字,逐一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个字?”对于好的方法,应随机鼓励。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主动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自我识记,也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板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抽象出汉字的一些生成规律。
二.识字应做到字不离词,学用结合
汉字是构成语素的基本单位。笔者认为,字不离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记字、用字,确实是一条宝贵的识字教学经验。面对新教材,我一如既往的在识字中引导学生口头扩词。大多数字绝不满足于仅记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扩词时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这样做既可丰富学生词汇,减少错别字,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能加深对新字的记忆。
三.识字应做到音、形、义结合
汉字具有表意性,中国古代的“六书”造字法,生成的大部分汉字音、形、义相关联。教学中,我对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特点的生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丰富学生的识记表象。比如:画个太阳,教“日”,画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教“旦”,进而理解“元旦”,“通宵达旦”的词义,“两人一前一后”表演教“从”,想象“三木为森,三人为众,不正是歪”的画面记“森、众、歪。”这样字形分析与画面联想同处学生脑海,不但牢记了“形”,还深悟了“义”。
四.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话强调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识字与写字充分结合。其一,要重视教师的范写指导。笔者认为在低年级,教师在黑板上逐一板书生字,比仅出示卡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效果要好些。当教师板书时,学生的目光随着笔迹移动,看得清楚,或可让学生随板书练习,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提高识记的正确率。其二,要重视学生的练写。我常鼓励学生想要多识字,就要把遇到的生字写一写。本册教材要求会认的550个生字学生都能坚持练写,80%的学生书写正确率达到100%。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有效的完成了识字量。
五.培养识字兴趣,在游戏中愉快识字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怎样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呢?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字。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①猜字谜。根据字的构成、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猜,或让学生编字谜,如教“碧”时,有个学生把它编成了“白老汉背着王老汉,坐在石头上歇一歇。”教“闯”把它编成“一匹马直奔城门”等。
②编顺口溜,对于形近字,如“饱、跑、抱、泡、炮”等字,有的学生容易混淆,可把它编成“一个小书包,变化真不少,有食能吃饱,有足能赛跑,有手抱东西,有水吹泡泡,加上一把火,咚咚放花炮”。让学生看字形,议议背背,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
③做动作表演:对于有关动作的字词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演示把握字义,一位教师在教《荷叶圆圆》时,对课文中的生字“蹲、停、立、展”等,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学生兴趣昂然,且很快理解了字的意思。
④做找朋友游戏:分发卡片,学生边唱便跳上台组成新字,这也是学生很愿意参加的一项活动。
六.在课堂外、生活中识字
教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自主识字。我动员学生识记全班同学的姓名,看标语、商标广告或阅读课外书、看电视注意随机识字,通过“识记擂台赛”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记住生字,提高识字率。
张晓英,教师,现居甘肃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