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85

[ 刘晓雷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与感悟

◇ 刘晓雷

  内容摘要: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理念之一。所谓“生成”是某物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预成式教学而言的。在生成性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在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建构一种超越于原有预设性的课程实施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成 感悟
  细察当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多数对语文课程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一堂课的目标是设定好的是预成的,教学就是传授语文知识,达成一些明确的重点难点的目标。教学过程是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以一定的顺序和程序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情感、能力、智力的发展,过度重视明确知识的外显学习,而忽视甚至无视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这种教学理念是建立在过去旧的课程观念之上的,这种课程观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传统教学过程是个封闭的教学关系,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毫无疑问,这种教师为本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学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合理需要,教师在预定的教学目标限制下,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程式,影响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挥。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及时根据课堂变化和演进,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生成性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要从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到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下,教学内容除了事先预成的基本的确定性知识外,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师生共同建构的生成性知识。教学的任务是创设有意义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体验与建构意义。生成性教学就是强调动态化的过程设计,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倡导生成性教学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减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划一的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具体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感悟也是新课标这里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对学生的人格、才性进行陶冶和升华。感悟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活动,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依据心理发展的既定规律逐步推进,直至全面提升个体的内在素养。
  反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把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作为重要目标且以标准的权威的定论传递给学生,不是或不全是基于学生的体验感悟之上,有道德灌输的意味,难以引起学生内在的共鸣。其实语文课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与学生言语技能培育的功能是融为一体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凝结,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志趣外化为语言符号篇章;读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指的是读者必须经过仔细阅读,在对字词句的揣摩基础上欣赏文章所创造的优美的形象和意境,加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在反复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读者本体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作品向读者的移情。这种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是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个体的感悟和体验,这是教师或者其他媒介不能代替的。诗人席勒说得好,“当心灵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不是心灵的语言了”。所以,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是寓于学习主体在体验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阅读过程中的。在师生共同创设的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下,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隐含于主体间的言语实践中,生成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把自身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真正体验到课本中与作者融合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生成和感悟。一方面在传统预成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使教学活动有效地实施并取得满意的成果。另一方面,对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要采取更加积极态度来进行设计,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验的独特性和认知的有效性。
  
  刘晓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