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02

[ 赵兰芳 文选 ]   

一曲弯弯的乡土哀歌——《边城》

◇ 赵兰芳

  内容摘要:沈从文通过《边城》等文学作品一方面颂扬故乡人民淳朴美好的人性,一方面表现故土世界贫穷落后的现状,表达对乡土、乡民的热爱与悲悯,对“健康、自然”的理想人生形式的追寻与建树,对腐浊现实的不满与对抗。全文流淌出绵绵优美而哀伤的旋律。
  关键词:《边城》 陋习 探索
  沈从文先生创作丰厚,尤为人称道而流传深广的是小说。他的小说一以贯之的是散文式的笔法,平静而客观地叙述着那些漫溢着原始气息的遥远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又都无一例外地清新、优美得使人心疼,《边城》尤巨。
  说到《边城》的创作,沈从文先生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可否认,《边城》确实完成了作者对朴素美好人性的描写和讴歌,以抵制和鞭挞为他所鄙弃和厌恨的现代都市商业文明中的丑陋、恶浊。但,读到《边城》的人,无不为小说明朗美好的背后所隐伏的悲哀深深惆怅,并纷纷解读其中的悲剧意蕴。本文试图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对其中的悲剧意蕴从一个角度作点补充。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澈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怅惘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①“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不断地写作,没有厌倦,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②这两段分别是沈从文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和沈先生的《(篱下集)题记》中的话,由此可以诠释沈从文先生的全部作品。他爱世界,爱人类,尤其是故土湘西,那片古老神奇的土地,那里淳朴善良的乡亲,这一番心思几乎贯穿于沈先生的所有文学作品。沈从文对故乡和故人的爱,用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种是颂歌,一种是悲歌。
  每读《边城》一类的作品,总不由联想起那首穿透胸膛的歌:“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 飘到我的脸上/脸上淌着泪/象那条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啊/流进我的心上 呜——/我的心充满惆怅 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 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故乡的月亮 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刘欢《弯弯的月亮》)。由《边城》所描写的一些生活场景看,边城人民仿佛真的生活在“桃花源”中,其实不然。这所谓的“桃花源”自有自己的秩序。边城的环境决不是“纯天然”的,它和中国每一块土地一样接受过中华所有文化的洗礼,只是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封闭,它的古老淳朴与原始落后并行不悖,直至翠翠,都无疑地在传统文化与自然人性交融的环境中生存。先看边城人的婚姻和爱情。边城人十几岁就进入婚嫁,翠翠才“满十四进十五岁”,爷爷就提醒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这个年龄情窦初开,但对生活、对男人、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还很懵懂,生存所需要的人格尚未建立起来。翠翠父母的殉情早死,与过于年幼脱不了干系,这一场爱情看起来是那么美丽,却是一朵令人揪心的昙花,实际是他们自己以及留给老父和幼女乃至更多人更长远的悲剧。再看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翠翠之于傩送还只是男女间的一种朦胧情愫,因为太年幼和女性的羞涩屡屡不能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指,导致与大老和傩送的误解。“这件事翠翠是毫不注意的,这小女孩子日里尽管玩着,工作着,也同时为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此时爷爷已为翠翠的事忧愁得难以入睡。“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好象听人嘶声喊过渡,就争先走下溪边去。下坎时,见两个人站在码头边,斜阳影里背身看得极分明,正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翠翠的这种羞涩既有年龄与性别的因素,还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与束缚,这种影响早就在口耳相传中完成,或者因为积淀日久已成为一种“场”,翠翠就生活在这种“场”中。早婚是形成《边城》悲剧结局和沉重氛围的重要原因。
  沈从文的另一小说名篇《湘女萧萧》则以童养媳陋习的怪圈为主题,萧萧自己是童养媳陋习的牺牲品,又继续制造另一女孩的悲剧而视为理所当然。③小说《丈夫》中这样写道:“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把妻子送出来是为“做生意”,所得的钱送回去过日子④。而所有的陋习又无一不与贫穷如影随形。贫困永远与苦难相连。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连粽子也包不起,一座碾坊也足以在清澈的爱情中激起波澜,使边城人心中的天平倾斜。“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如小说《边城》《丈夫》《湘女萧萧》这样的作品,沈先生是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来披露那些早该被埋葬却一直在故土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茁壮地活着的丑陋的习俗和一如既往的贫苦!“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使他锥心地疼痛!
  “我现在正想起应当如何来写个较长的作品,对于他们的做人可敬可爱处,也许让人多知道些,对于他们悲惨处,也许在另一时多有些人来注意。”⑤在创作的用心上,沈从文和鲁迅先生如出一辙,只不过鲁迅先生的目光更加开阔深邃,词锋更加犀利冷峻。从小说至散文,沈先生虽然在竭力地颂扬人性之美,包括妓女,他想筑一座“希腊的小庙”,将人性供奉于其中,⑥以缅怀和祭奠,以唤醒和催生被现代文明腐蚀、糜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他的笔下真实地记录下的故乡既没有从遥远的过去走出,又开始与腐烂的“文明”相连。虽然闭塞,但实际上这个时空意义上的“边城”从未真正和外界完全隔绝,从文先生在回到故土,在创作《边城》(1933——1934年)时早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有了温婉而哀伤、优美而凄凉的基调,形成沈从文的叙事风格,乃至沈从文的性格特征。他深沉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他的悲天悯人、他的理想主义,他的探索、追问,都由他的文字,小说、散文、书信一一呈现,他是和着悲伤与失望、担着梦想与希望在书写过去,在寻找未来。
  
  参考文献资料:
  ①沈从文《湘行书简·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散文》第255页 凌宇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②沈从文《〈篱下集〉题记》:道客巴巴在线文档《序跋集》第41页
  ③沈从文《湘女萧萧》
  ④沈从文《丈夫》:《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41页戴林淹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年11月第1版
  ⑤沈从文《湘行书简·挣扎》:《沈从文散文》第240页 凌宇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⑥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新建网页1
  
  赵兰芳,江苏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一曲弯弯的乡土哀歌——《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