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83

  

课前演讲活动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 于效胜 吕凤良

  内容摘要:语言能力培养方法多样,如果将课前演讲活动与语言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其效果将会更好,实施起来更可行,利用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能力培养 课前演讲 方法
  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把人教版教材中“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我再次在初一这个起始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这项活动我校语文组开展多年,曾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再思考,再探索,再完善。我坚信这项活动对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演讲活动的启动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愉悦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演讲活动中,我在起始阶段设计了“你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吗?”、“你喜欢看主持人大赛吗?”、“你从电视上看过大学生的大专辩论赛吗?”、“你亲临现场看过学校举办的哪几场演讲比赛?”、“你喜欢课前三分钟演讲吗?”等等调查问卷题18道,让学生思想基本认同,情绪跃跃欲试,然后再引导其步入课堂演讲的良性轨道。
  二.演讲活动的形式内容及质量跟踪
  我把演讲活动分为常规型演讲和固定型演讲两大类型。常规型演讲又分为两种形式,即自由演讲和命题演讲。
  自由演讲的内容可自选,题材自定,长短不限。开学初活动刚刚开始时使用,可以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命题演讲一般结合教材的主题命题,与课文同步,与单元同行。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时,我安排演讲题目为《我与名人》,因为本单元讲的是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如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等。这样既检阅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巩固情况,也帮助他们拓宽了知识,链接了生活。
  这两种形式安排在课前3分钟进行,抽签排定每天一人演讲,且有学生评委轮流点评记分。
  固定型演讲,是配合学校活动,或配合教材中“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单元训练内容,每两至三周集中安排一节说话课,举办“读书报告会”、“重大节日专题演讲比赛”、“故事擂台赛”、“班会主持人大赛”等专项演讲活动。这里,重点汇报一下七年级课前演讲活动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跟踪。
  1、方法内容
  课前演讲也像作文训练一样,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并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我的安排有一定的梯度:
  (1)自我介绍。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进行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我提前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亲自作以示范,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富有吸引力。力求在自我介绍后,大家都能记住你。
  (2)谈广告语。学生先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广告用语,演讲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广告,再对广告语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许多同学懂得了对偶、双关、谐音、排比、用韵等语文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既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又引发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好多同学对广告语的模仿,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了解到语文的广泛用途。
  (3)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我要求学生讲他们最喜欢的,或是他们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除了要讲出句子外,还要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
  (4)命题演讲。演讲活动进行到第二学期,我开始安排命题演讲,巩固教材内容,拓展语文知识。针对近期校园生活、班级生活新内容适时地安排学生演讲。如《从 小学到明德实验学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说自己一学期以来的生活情况;再如《新来的实习老师》,说说“我”眼里的语文实习老师杨露老师等等。
  2、质量跟踪
  (1)定期检查学生的演讲准备和听演讲的记录情况。
  学生的记录本是检验学生准备演讲和记录别的同学演讲内容的重要依据。许多同学有阅读、听课不记笔记的习惯,其实自然记忆有效期往往不长,且不便于今后资料的查找。只有勤作笔记才能为演讲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记录本的内容还可以看出学生筛选、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适时进行点评、记分。
  学生在演讲完后,先由学生评(自由点评、评委团打分),再由老师评,对演讲者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做到有理有据,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这样,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演讲中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在分数的评定上,先制定好评分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演讲者评分,并做好记录。每一个主题阶段完成后,评出最佳演讲者一名和优秀演讲者若干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演讲评价的多向与开放
  演讲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我制定的评价方式是多向的、开放的。由于学生在演讲活动中所产生的实践体验是多彩的,在交流中的表现也是极具个性化的,因而交流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演讲评价目标的开放性。
  (1)评价的依据。口语交际提倡让教师放手,让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规范性。我在规范学生演讲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要求:A、口语表达要规范;B、养成良好的运用辅助语言的习惯;C、养成良好的听记和表达习惯;D、讲述见闻,内容具体、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E、即兴演讲突出主题,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2)评价的形式。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演讲活动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评价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老师评价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训练重点和实施要求;而学生互评则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交际与表达能力。
  四.效果分析
  我班进行了初一一学年的演讲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也的确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7%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有趣味性,对此活动充满热情,其中72%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演讲活动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它将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了,它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激发了竞争意识。对演讲者来说是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舞台,对广大听众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与积累知识的平台,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第十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班冯仰慕同学获全国一等奖,作品《家乡菜》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第七期上;徐作为、张子石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在2010年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读写大赛活动中,我指导的学生张子石同学荣获初中组现场作文省级二等奖;在学校举办的“告别生活陋习,争做文明使者”演讲比赛中,我指导的学生刘晗和胡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期末语文试卷抽样调查中,我教的两个班作文均分是级组中最好的,学生很喜欢上作文课,语文成了学生最喜爱的科目。
  课前演讲活动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还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与培养方面也很有实效性。
  1、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等。初一(10)班钟洁同学为准备一篇关于纯洁校园环境,拒绝网络诱惑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七页多,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增强了学生间竞争与合作意识。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劣、唇枪舌剑则是竞争。大家仿佛是在比赛,看谁新颖,看谁成功,似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望都很强,都不甘落后。一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约有两次,多的三次,大家都非常珍惜。初一(14)班语文科代表朱婉秋同学这样告诉我,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真是激动而又紧张,决心一定演讲好……结果因为太紧张效果不好,下次一定要向班级中几个演讲好的同学学习,赶上他们。第二循环又轮到他了,她非常自信,成功地演讲了《我不服输》,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3、提高了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是初中生必有的素质。但由于目前的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这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针对这一弱点,我在演讲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小事情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大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一个问题。
  应该说,教师把生动活泼的课堂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单元训练内容要求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于效胜,吕凤良,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课前演讲活动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