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显,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因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关键词:感悟 生活 作文 个性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又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实践与研究。
我们知道,写作学习的对象、途径、评价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认识生活就是写作学习组织与指导的首要任务。生活是什么?广义地说,生活是学生所处的环境的总和;狭义地说,生活是学生周围的人文构成,其中主要是人际关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对他们提出了何种写作要求以及学生应当如何认同并体现这些要求。认识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写作学习的驱动力、目标指向、内容反应以及价值评判。
1.感受周边生活
感受家庭亲情、关心邻里友爱、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家庭亲情,就是将那些在不经意之中被忽视的家庭亲情活动的波澜,再现于书面文本,使对家庭亲情产生重新审视的欲望,获得崭新的心理感受;关心邻里友爱,就是打开自家的窗户,让视线落在邻家女孩、隔壁男孩、对门老人身上,学习欣赏、赞美、聆听与关爱,这种视线的变化,事实上使一个人胸襟阔大、目光深远;参与社会活动,是直接感受、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社会生活,能够加快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强化社会责任感。
2.关注社会热点
处于生活之中的人无不关注生活的变化,因为生活的变化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中,社会生活的某些脉动被社会公众比较集中地关注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热点、焦点、难点、亮点等。所谓热点,是人们热切关注的一类问题;焦点,是人们的视线集中聚焦的一类问题。二者语源虽略有差异,但意思却没有本质的区别。难点,指社会亟待解决的一类难题中的核心点;亮点,是社会生活中被公众褒扬的一类成就。二者虽有区别,但相互对应,也是社会生活中需要认识理解的。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社会生活脉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而且也为学生的书面文本写作提供丰厚的内容;相反,无视社会这些问题的存在,关起门来作空泛的写作训练,只能被多数学生所摒弃。
学生有了社会生活,能否就此写出符合条件的书面文本了呢?随之而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是否拥有可写的内容。内容来自社会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写真“拷贝”。
1.叙写生活体验
社会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增加生活体验。写作就是要将这种积累与体验充分、生动地叙写出来。在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根据一定群体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安排一定量的“摹写”生活的写作练习。例如“骑车族”学生,写写骑车上学境况;“乘车族”学生,写写乘车就读的见闻;某一节令到来之时,做一些有节令特色的写作活动,诸如考证、调查、访问,或者作一个家庭聚餐谈话录、婚丧嫁娶活动纪实等,这些都能解决“有什么可写”的问题。但是,解决“怎样写才好”的问题就要困难些,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深度、认识广度不一样,对同一生活事件的处置就有些不同。要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直接再现并不一定符合文体表达与阅读的要求与习惯,加工与处置在所难免,并不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而是让学生对同一生活的文本写作作不同处理的比较,看看哪一种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与要求。
2.展示独特发现
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写出独特内容,应当成为改善内容写作指导的一个策略方向。问题是怎么让学生从自认为的“无”中发现存在于其中的“有”,这就要改变内容学习中的评价,用独特性作为评价的基本要求与导向,引导学生致力于“求异”而不是“求同”。还可以通过课堂群体学习中的展示,给予内容独特的文本写作以突出的介绍,来引起学生对独特性内容的关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懂得内容独特性的特征、表征,以便于通过迁移体现于自身的文本写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架起写作与生活的桥梁,善于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抒写真情,学生的写作欲望就能被调动起来,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不仅能够顺利地通过语文关,而且不少同学还能写出一些文辞优美的获奖佳作。
董运祥,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