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优美动听的乐曲以鲜明的节奏感打动听众,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应以鲜明的节奏吸引学生,做到波澜起伏、张弛有致、舒卷有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引起持续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能,优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节奏 实施方法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要进入艺术的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快慢、节拍强弱、力度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能把自己的真切情感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散文诗,作者以大量的排比和比喻,极力赞美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在教读时,就应根据感情的需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把握好节奏,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教学环节的张弛有度
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位教师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根据课文中记述游者的足迹等内容,教师分四层设计了若干问题,每个层次既重点突出,层次与层次之间又注意有机的过度。学生细读课文,明确了“泉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后,教学节奏稍有松弛,教师又立即强化教学节奏,使学生大脑又进入紧张状态:“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的足迹去观赏沿途的风光。”当学生品味这部分内容,颇感景色美妙时,教师又进一步加强教学强度:“沿途景色已如此美妙,双龙洞、冰湖洞又该是怎样的奇观呢?”当学生思考、争论、领略双龙洞的奇观后,思绪又一次放松,教学节奏再一次舒缓,教师再一次加强教学节奏:“双龙洞景色奇特,那么冰湖洞呢?”这样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往前推,学生的思维犹如一层层的涟漪,浮起来,荡开去,又浮起来,又荡开去……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入。
三.教学容量的疏密相间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密”有“疏”,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学不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马不停蹄”地跑,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抛出了,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时间一长,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产生抑制,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教师慢条斯理,像温开水,一步一踱,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如有一位青年教师讲授词性时,“名词”和“动词”本来只需十分钟能使学生弄懂弄会,非要讲上四十分钟才肯放心,课堂松松散散,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由于刺激集中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区域,就会使大脑进入无兴奋状态,思维停滞。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要让学生较重的负担,较大的容量,让学生精神抖擞,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读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当然,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许智勇,教师,现居河北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