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以重难点为切入口,使学生们沉浸其中,深入思考,知无不言,亦言之有物。
关键词:讨论 平等 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模式在不断变革,但无论怎样改,归根结底都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为本、使其愿学,乐学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把讨论引入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
怎样去讨论?讨论什么?讨论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理念新标准告诉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去考虑,考虑学生的动机、目的,才会取得满意的社会效能。因此,讨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考虑到学生本身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讨论必须是在学生对该问题充分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独立的个体的思考,那么讨论也就毫无意义而言,形同虚设。
一.讨论环境
课堂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讨论实质性地进入课堂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心理学表明人的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传授,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特级教师肖家芸说:“师生谐和教学兴。”能在一个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去说、去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灵感,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才会有思想流淌。如《麦琪的礼物》一文中我设置了这样的讨论: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安塞腰鼓》一文的学习中则讨论: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讨论情景的设置,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课上的讨论结果也可以看出,由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个个抢着说,争着说。学生的想法能够切中文章主旨,答案自是异彩纷呈。
二.讨论的形式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应注意表达方式的灵活多变,因此小组的分工尤为重要。小组中设有组长、中心发言人、讨论员、记录员等。每人的角色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就是不同的责任感的体验,使每个成员都有体验不同人生的机会。在自己选择、自主思考中,其创造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小组发言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时各抒己见,有时汇报,有时辩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内容的设计
1.讨论应以尊重平等为原则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他的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最佳学习情绪可以促进思维活动,收到最佳效果。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丧失思维的兴趣和活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以平等原则对待学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信心,以创造最佳学习情绪。
2.讨论内容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根据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提出有利于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问题。只有选准问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深入思考,有话可说,深入学习,进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如学习《一面》,通过讨论“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的含义是什么,进而去理解课文,认识一代文豪的风采;感悟《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主人公到底是谁的争论,感受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品味《孔乙己》,讨论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旧中国的腐朽黑暗。这样在教学的关键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讨论,促进其深化理解,形成独特的创造。
3.讨论方式应自由
对于讨论,老师们有的顾虑时间紧,因此课堂不敢展开讨论,害怕学生抓不住重点,害怕课堂效率不高。笔者从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很少无病呻吟,即使个别人看法偏激,最后也会在大家的议论中达成共识。如对于《木兰诗》这一课中的木兰的形象,我没有去讲,而是让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强调根据原文语句来回答。我仅是把其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在这中间出现了木兰作为女儿家是怎样在军营中过的十几年这一问题的偏离,我也不忙着去解释,而是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看法,让大家回到课文中去,仔细阅读,认真讨论,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感受交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适当引导和点拨,大家通过了解木兰代父从军,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都喜爱上了这一朴实无华、勇敢坚毅的巾帼英雄形象。
四.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讨论为你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组织应变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对不讨论的学生予以教育,对捣乱的学生及时制止。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要深入引导,并能应对自如。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要及时引导总结。这都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教学生学会表达,更要使他们学会倾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说:“人的存在是与世界的一个对话,而更为虔诚的活动是听不是说。”对话从阅读编者对文本的说明、提示、注释与练习开始,先虚心倾听,只有承认自己“无知”、虔诚地倾听,文本才会向你敞开。
3.对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文言文、古诗词少讨论,议论文、杂文等可多讨论、交流,现代文、外国文少讨论,当代文、时文可多加研讨。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我们对各种教学法性能的研究,可以又一次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使用多种方法。”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有效的讨论能进一步确定学生的自主地位,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变得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求异,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自己亦可获得快乐,教学相长,乐莫大焉。
李超,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