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93

[ 惠保强 文选 ]   

让学生在学中享受快乐

◇ 惠保强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让学生感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实施。
  关键词:教学诱导 情感激发 乐学
  我认为,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要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一.精心设“导”,引人“入”胜
  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讲述一个故事、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导入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内容过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因此,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
  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的导入是这样的:院落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简短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的说蚂蚁,有的说蜗牛,有的说蜜蜂……,学生的思维已经自然而然的引向“生命”。
  二.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情景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悟,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如通过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情境交融地进入角色,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情感转移”,激发学生感悟的热情等,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如,四年级《乡下人家》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几处独特的乡村风景,但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难体会到那种和谐融洽、热闹的场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想象画面,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他们陶冶其中。
  教学过程中通过音响、图片的介入,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符合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顺利跨越时间、地域的鸿沟去感悟,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碰撞思想火花,在自由争辩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促使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敢想、敢做,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我们不去救那只龟群的‘侦查兵’,它会不会被食肉鸟吃掉呢?”同学们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争锋相对的两派,一方认为侦查龟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另一方学生则认为不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组织正反两方辩论,从而碰撞思想火花,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可见,孩子们有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我们要保护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通过这场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幼龟侦查时的举动以及“企图”这个词来看,侦查龟十分谨慎不会被捕食,但即使被捕食了,这也是自然规律,它本身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这个讨论争辩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这个引发思考、主动探索、灵敏反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愉快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惠保强,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让学生在学中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