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给自己定位好角色,必须是一位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是整合教材的淘金者;是平等关系的践行者。只有定位好教师角色,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角色 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体验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那么,在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呢?本文论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人文素养的引领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决定教师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发展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鲜明的教学个性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既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更是人文性的核心内涵。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越是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越深刻,越久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在经过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0%的文字+35%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个体的存在。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语文教学课堂的人文性愈浓。如梁任公讲学:激动处,疾言厉色;伤心处,涕泗滂沱;高兴处,仰天长啸,以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可谓个性鲜明,其门生自然不乏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的文史学家吴其昌这样的高徒。
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人文情怀这一专业素养。因为语言、思维、精神,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写作是作者用语言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展示,阅读是读者的思想与精神借助语言文本的灵魂旅程和灵魂重塑。语文课的神韵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永远不忘终极的人性,不忘对社会人生的关怀,不忘用人文精神来驾驭‘技术理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原有的语文学科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有新的“文化渴求”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悟读、鉴赏与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并涉猎一点艺术、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个性鲜明的课堂才可能是人文的课堂;底蕴丰厚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课堂,才可能真正高举人文的大旗,指引学生人文精神跋涉的前进方向,引领学生进入崇高的人文殿堂。
二.整合教材的淘金者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语文教材是人文性得以彰显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教材,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中有的选文侧重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启迪;有的选文侧重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它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的选文是优美的神话传奇、寓言、诗歌、科幻作品,它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象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的选文是最新的时事报道、热点追踪,它们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在享受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观照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容构成,是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人文教本。语文教师就要做一个淘金者,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品厚重的人文气息,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感受到心灵的冲撞,内心的触动,去完成精神之旅。
语文教材代表的是一种严肃的主流文化,教师还要智慧地与时俱进地区分、抉择、取舍、整合一些最有价值的非主流性文化、通俗文化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构建合理的新课程框架,让学生接触一些非主流性文化、通俗文化,阳春白雪,雅俗共赏。保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适当张力,恰恰可以折射和补充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单一性,从而共同构成学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这也是人文性课堂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三.平等关系的践行者
师生课堂平等关系笔者的理解是“尊重”和“关注”。
(一)“尊重”的含义体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习的独特体验。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前者讲的是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后者讲的是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要适合自身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其实质精髓就是要教师尊重差异的学生个体。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分层、分类,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有差别的共同提高。
“尊重”的另一个含义体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尊重,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放在人文教育的首位,是语文人文性的首要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正因如此,对于同一篇课文,哪怕是经典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认可并欣赏这种大同之下的小异。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大家总认为是自私、冷酷、虚伪的,其实我们如果认为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是辛酸无奈之举,也未曾不可。对学生的这种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励,甚至欣赏。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也一定学会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所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是作者作文的灵魂,是教者教文的灵魂,是学者学文的灵魂。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让四十五分钟课堂成为生命互动、情感共振的心理场。
当然,决定教师角色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发展需求是诸多缘由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虽然很多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些肤浅,对世事的认识有些偏颇,但异常发达的信息又让他们的个性思维活跃了起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们的这种需求,而且要怀有一种敬畏的情感去聆听他们对生活的看法,甚至要用欣赏的态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种乐,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成效的,我们课堂才是人文的。
胡奎平,湖北武汉市楚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