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这种教学反映出教学的主动性、合作性和问题性。
关键词:探究 阅读 案例 特征
“探究性阅读”的核心是阅读,方式是探究。这种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的《大禹治水》一文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单元主题“奉献”。下面是第一课时教学的“探究性”三个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两遍。
生:读。
师:治水的人是谁呢?
生:大禹。
师:怎样读,才能把“治水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
生:读。大禹治水。(重音读“大禹”。)
师:大家把“大禹”用重音读了,表明治水的人是大禹。师:怎样读就能够把“大禹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读
出来呢?
生:大禹治水(重音读“治水”。)
师:治水。同学们读得多有气势啊。
片段二:
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默读。
师:大声朗读课文,力争读正确。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生:因为洪水淹没了村庄,毁坏了田园。因为父亲为治水而死。
师:【播放课件(洪水淹没村庄……)】请同学们看洪水肆虐的情景。
生:看。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一段。
生:听。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
生:齐读。
师:大禹治水,除了洪水破坏了家园,还有什么原因?
生:还因为大禹的父亲鲧为了治水被天帝命火神处死,父亲叮嘱禹要把水治好。
师: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生: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洪水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片段三:
师: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就在大家熟悉的语言情境中一起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课件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这些生字。
生:处,多音字。“处死”读三声,“住处”读四声。
生:洪,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字,表明各处的水合在一起了,水势很大,所以叫洪水。(读得凶猛,洪亮)
二.效果评析
1、第一个片段,让学生朗读标题时,变换朗读的重音,把“治水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了,把“大禹干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了。这种读,符合主谓句这种句式特点,这就是读中探究或者说是把问题通过读的方式解决了。
2、第二个片段,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朗读课文,即边读边思考,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语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第三个片段,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这种方式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三.总结与反思
1、主动性。探究性教学要求老师主动地探究教材教法,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主动去学习,丰富自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性更为突出,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探究。
2、合作性。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这种碰撞的火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产物。语文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他们的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都需要合作,并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
3、问题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
杨海峰,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