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咏梅诗学会审美,进而得到精神的升华和艺术的享受。
关键词:咏梅诗 探究 审美
梅花是中国人心中非常重要的审美对象,自六朝起,咏梅诗就佳作不断,进而形成一种“咏梅文化”现象。在今天,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咏梅诗,能够帮助学生学求知,学理解,学审美,使学生得到精神的升华和艺术的享受。
一.从咏梅诗中学习生物知识、语言知识
知识目标在课标中继续得到强调,咏梅诗包含着大量的生物知识、语言知识值得学生学习。
梅花多生在幽僻之地,村落旧宅、荒郊野外或是山脚溪边。“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张臬《墨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梅花虽然地处偏远,却多姿多彩。
梅花多在冬季开放,有冲雪耐寒的特性。齐己《早梅》中说:“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隆冬时节,雪花漫天,百花肃杀,梅花却迎着冰雪,悄然开放,是一个美丽的报春使者。
梅花主要有红、白、墨三色,红的朝霞漫天,白的粉妆玉琢,黑的庄重脱俗。苏轼《红梅三首》中有“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可见,梅花有红尘之态,更有高洁之心。其次是咏白梅的诗,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花有冰雪之色,更有冰雪之志。再次是咏墨梅的诗,还是王冕的诗《墨梅》——不过这是单用墨画的梅花,“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淡墨的颜色,似淡泊名利的胸襟,清香的气味,似纯洁坚贞的操守。
咏梅诗词清新俊雅,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学生醉情吟诵,满口芳香,腹有诗书,清爽高华。
二.从咏梅诗中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咏梅的诗人众多,角度各异,视点也自然各具特色。学生在体领悟咏梅诗词神韵和妙境的同时,能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事物的能力,锻炼探究的能力。
有人赞美梅花的外在美,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如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中的“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有人借梅花传达友情,如陆凯《赠范晔》中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折梅寄友”成为佳话。有人写梅花优美的意象,如林和靖《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有人叹梅花坚贞的品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过,陆游在冷傲坚贞之外,还表现出愁苦寂寞,孤芳自赏的情绪,而王安石则在清高外表现出泰然的心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即使偏安一隅的几只干枝梅,一样可以在寒风中绽放出洁白的花蕾。
三.从咏梅诗中学习审美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审美。梅花是绝佳的审美对象,无论诗词书画均有梅花的影子。引导学生从咏梅诗中发现美,品味美是一种复杂的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梅花外形很美。陈亮的“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苏轼的“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元淮的“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的梅花形态之美。
咏梅诗中为梅花营造的意境更美。陆游说梅花“月中疏影雪中香”,月与雪是最好的背景,营造了淡雅、疏朗的意境,再加上香味的充斥更让人流连忘返。”陆游常携一壶浊酒,趁着溶溶的月色去赏梅,在梅林下端坐一夜,他在《看梅归马上戏作》中说:“一点不杂桃李春,一水隔断车马尘。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梅花诗所蕴含的知识和美,就会有见识,有情趣,有格调,有品位;就会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现实生活。
赵翠兰,教师,现居江苏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