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04

[ 季茂霞 文选 ]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 季茂霞

  内容摘要:中小学语文变化很大,二者有机衔接,是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话题,也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衔接
  笔者根据实际,从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和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过渡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程目标的阶段性特点。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初中语文除了延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求学生对形象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在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方面提出了要求。
  2.学生思维方式思维特点的区别。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生则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小学的学习更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中学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教师如果只是利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忽视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思维方式,思维特点的区别,就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脱节现象。
  3.教材方面的区别。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不但内容增多了,知识点也增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除了要求大量的记忆外,更注重对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到需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4.教师教学方面的区别。小学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对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而且小学教师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学生比较亲近。而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与学生之间易产生距离感。
  从上面的情况中可以发现,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会感到吃力,适应难,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将会减退,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分化”和“滑坡”。
  针对上面的情况,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准衔接点,顺利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
  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把握各段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搞好学段的衔接。作为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吃透教材,将解读教材作为一项基本功,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沟通,齐心协力共同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阶段的目标,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工具,将教材解读到位,实现从用教材教学向创造性地只用教材的转变,帮助学生顺利跨上中学语文学习的新台阶。
  其次,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未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也曾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中学阶段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怎样做好预习,怎样进行课文阅读,怎样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怎样做好及时复习,提高学习效率等,学生应该做到口,脑,手的解放,学会质疑问题,教师只需要抓住契机,巧为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第三,初中语文教师起始阶段的教学节奏以慢半拍为妙。
  因为小学教学内容较少,教师教学速度较慢,为了避免学生进入中学出现脱节的现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刚刚接触中学语文时减慢教学节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接近文学”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而应该以本单元的主题作为抓手,侧重于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培养接近文学,亲近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四,与学生用心去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环境完全不同,心理状态也不一样。
  综上所述,在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步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顺利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提高教学的效果。
  
  季茂霞,教师,现居江苏邗江。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