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16

[ 王玉 文选 ]   

上出作文课的味道来

◇ 王玉

  内容摘要:中学生作文闭门造车,文章缺乏生活和灵感,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作文,把作文课上活上好。
  关键词:作文课 中学生 作文
  一.把作文课上成活动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绝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造成今天中学生写作时愁眉苦脸,“假冒伪劣”作文出现的实质是学生的“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要上作文课了,教师根据教材训练的重点,给学生命题,这当中大多数教师凭经验给学生讲一下写前指导与写作要求,然后就是学生“闭门造车”,“假冒伪劣”的作文出现了。如何克服这一现象,使学生愉快作文,而且写出“真善美”的文章,我的做法——把作文课上成活动课。
  1、与社会、家庭、大自然接触。有无素材是写作的关键,是作文的基础。针对此,我打破课堂作文模式,让作文走出课堂。例如训练写景状物的作文,我就带学生到小河边、花园里、田野上、雪地里……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评一评,然后找个属于自己的写作小天地,写一写。学生的情趣高了,言为心声了,也就“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其乐无穷。写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我要求学生多有意观察生活、接近生活。
  2、多读书,多积累。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时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抓紧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功方面,一是‘功夫在诗外’所说的那种诗外的功夫。”多读书,多积累恰是“功夫在诗外”,俗话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体现了多读的重要性。多让学生读一些好文章,把优美的字句篇章摘录在自己的“文学集锦本”上,作一点点评,发一点感慨。余暇多翻阅,多欣赏,日久天长,融会贯通,学生自身的材料库就丰富了,就能制成“美好的器物了”。
  二.把作文课上成朗读、讲演、论辩形式的比赛课
  朱光潜先生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物理学中有“共振现象”,读者与文章之间也要产生感情的共鸣。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读书,我给学生读书时起了个雅号——唱书,没有抑扬顿挫、喜怒哀乐,像没有感情的木偶一样。所以,朗读是作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学生体验语言的感染力,好文章的实质所在,找出自己写作的差距,然后,循序渐进,直至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
   通过阅读、积累、朗读等环节的训练,学生的材料库建成了,颇有“满腹经纶”之感,想一吐为快。这时可利用讲演、辩论的形式进行有目的的作文训练,训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创造思维、语言的规范、连贯、得体等方面,然后进行评议或者辩论。这样既使作文课上活了,训练了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知识点,又把学生储存的知识通过联想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三.把作文课上成书法编报课
  作文的好坏重在内容,但也不可轻视它的外表——书写,它直接影响作文的可读性。应试教育重视作文的书写和卷面的整洁,素质教育更是如此。练就一手漂亮的小字,是一种幸福,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实用。所以把作文课上成书法课是必要的。作文课,有时候我发给学生一张字帖临摹,有时让学生几人结合起来,办一份书法小报,既训练了作文,尤其是誊写作文对书写要求严格。作文批改时,把书法列为头条,凡字写得不工整、暂时不认真取消作文评改的机会。这样,使学生的书写质量不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干任何事情都认真严谨的好习惯。
  四.把作文课上成鉴赏课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赞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远的方面发展。”中学生鉴赏水平还比较低,但只要能发现一点“晶莹的宝石”就值得骄傲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作文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用叶老的一句话总结全文——“若不是为着必要和喜欢,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情。”
  
  王玉,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教师。

上出作文课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