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5期 ID: 422739

[ 王敏 文选 ]   

《哈利·波特》中蕴含的时代特点及文化渊源

◇ 王敏

  摘要:本文对小说哈利·波特所蕴含的时代特点以及文化渊源进行了研究,从小说中的主人公开始对于其英雄式的成长模式进行了介绍,对小说中展现的哥特式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对小说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思想进行了介绍,揭示了哈利·波特作品对于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哈利·波特》 英雄式成长 哥特式 魔法世界 现实
  引言
  1997年,有一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消瘦的孩子的形象,头发乌黑但总是乱糟糟的,绿色的闪亮的眼睛,经常带着带有黑框的眼镜,而且额头上还有一块闪电形状的疤痕——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哈利·波特,整个世界都被其凤凰羽毛帐征服了。在不到10年的时间, 关于哈利·波特的全部小说作品已经被全世界的读者所广泛阅读并被翻译成了60多种语言,其作品累计销售数量达到了2亿册之多,并且以此为基础拍摄的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其系列作品更是创下了77亿元的票房纪录。该作品适宜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书中所蕴含的文化甚至形成了一种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书中的价值观也普遍被世界各国的各个层次的读者所接受。该作品是从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为儿童描述了一个有现实基础的魔法世界,该作品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英雄主义情结,而且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竞争作为作品主旋律,另外还包括对于超自然因素的一些描述,作品不仅体现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更是欧洲百年文化的一个深沉的积淀。
  一、小人物的英雄式成长
  在小说中,小英雄成长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罗马史诗,人们也正是由此产生了对于英雄人物的心底的膜拜,随着欧洲文学的不断发展,这种对于英雄成长的描述,已经成为欧洲文学作品一个典型的特征。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普通人,在各种阴差阳错中被掌管魔法的神选中,然后实现变身,具有超能力,最终成为解救人民于危难的大英雄。哈利·波特同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他幼年父母双亡然后很小就开始寄人篱下,在他的姨妈家中很少被关爱的情况下长大的,被忽视被欺负的感受是其最为痛苦的一段经历,在这个阶段,他饱受人间的痛苦辛酸。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的命运得到了戏剧性的改变,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自己父母的名字,另外还有自己额头上的闪电伤疤所蕴含的故事,也由于这个因素,他开始进入霍格沃兹学校开始了魔法的学习,并开始了作为一名巫师的生活,担当起对于地魔的抗争,为自己的父母报仇,甚至是拯救整个世界的重担。在他进入到魔法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共同承担起了对于地魔的斗争。在与地魔斗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普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及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是他们成就自身英雄式的成长以及成为英雄的关键。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信息传输以及通讯的方式已经变得异常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这种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了很大的压力,人们面临着生存上的竞争、以及生活欲望中的挣扎,同时也使得人们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已经压迫的人们开始喘不过气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迫切需要一定精神层面的东西来释放这种压力以及解脱这种压力。作品的这种虚拟的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东西正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使得人能够在作品当中找回童年的感觉以及对于现实压力的一种解脱。另外,在古希腊神话当中还充斥的一种精神色彩就是英雄的悲情主义色彩。面对命运的残酷与不公,人们不得不与上天安排的这种命运做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却始终无法解脱命运所带给人的残酷,在一次次的抗争之下,屡战屡败,但是还要将这种抗争进行到底。在与地魔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哈利·波特在其额头上留下了一条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但是也正是这个伤疤成就了他成为拯救这个族群的领导者,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伤疤,使得其注定要被地魔杀死的悲情的命运结局,正是他为了整个世界整个巫师界和地魔进行勇敢的抗争,所以他才成为了不朽的传奇和人们敬仰的对象。但是在作品的结尾,作者并没有和其他作品一样给读者留着只是无限的悲情,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哈利·波特的英雄情结得到了永远的升华。哈利·波特为了大义赴死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在与地魔抗争的过程中成就了哈利·波特在地魔被消灭之后哈利·波特也就退去了英雄的光环,与妻子和孩子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命运之神又选择了下一批进入魔法学院学习的孩子,这个男孩子与地魔斗争并战胜地魔传奇的故事已经深深留在人们心中。当所有的磨难消失之后,人们或许会有一定的体会:所有的英雄的付出和牺牲并不是为了成就自身的英雄主义,而是换取和平安静的日子。
  二、迂回实现的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的文学创作和表现形式流行于18和19世纪阶段的欧洲,其创作的企图和作品的表现手法不仅在欧洲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作品中处处可见,而且在现代也出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在作品中体现了黑暗、恐怖以及古堡的意象,通过虚幻和现实结合的手法来颤动人们的内心,对于当前社会的丑陋和人们内心的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用一种虚幻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来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黑色不仅代表着黑暗也代表着恐怖,当哈利·波特命运出现转折的时候,也就是他刚开始进入魔法学校的时候,在他面前展现的就是屹立在悬崖上黑色巍峨的古老城堡。这种表现技法也正是哥特式表现手法的特点,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对比以及古老昏暗的城堡使得人们感受到压抑和恐怖。在哥特式的文学形象中,魔法学校体现了哥特式的特点,充斥着角楼以及塔林,在崇山峻岭和黑水之间,耸入云霄的建筑,以及巨大的古老的木门都使得整个建筑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色彩当中。城堡中会变换的天花板以及可能随时会消失的楼梯,另外还有不可胜数的阴暗潮湿的暗道和机关,在这座建筑当中处处出现了未知与危险,透露着神秘与诡异。伏地魔是黑巫师的代表,使得整个魔法界为之胆战心惊,整个故事的阴郁气氛就是黑巫师杀人无数的黑魔法造成的。在作品中所出现的罪恶以及复仇等悬疑的环节都是哥特式文学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主人公伏地魔的描述也有着哥特式的特点,比如其脸色苍白得像蛇,通红的双眼以及细小的瞳孔使人们感受到的只是冰冷和死亡。由于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和温暖使得他养成了较为残忍、霸道和做事神秘的性格,在长大之后更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混血身份而不惜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和顾客。经过这种残忍的变态行为之后,他开始创造以毁灭为重要标志的伏地魔时代,不断地招纳人员,并且崇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滥用魔法滥杀无辜,对于整个巫师界进行残酷的高压统治。机缘巧合使得他为了一个荒唐的寓言,开始近乎疯狂地诛杀哈利·波特。当伏地魔被简单的咒语将其身体内部的灵魂抽取之后,伏地魔就此死去了,身体瘫痪,双手空空,面孔惨白得像蛇一样。尽管在《哈利·波特》这部作品当中,主题就是伏地魔和哈利·波特之间的斗争,其中大篇幅描述了伏地魔的残忍暴力,但是在通篇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爱的因素。   三、直叩心灵的魔幻现实主义之光
  在哈利·波特11岁的时候,其收到了来自猫头鹰的第一封信,由此开始,哈利·波特的命运逐渐由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转向了一个神秘的未知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哈利·波特遇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同各种各样的生物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魔法。但是在作品中又不是完全虚幻的,处处充斥着现实的存在,比如在现实世界中有的假期在魔法世界也有,现实世界看比赛需要门票,魔法世界看比赛也需要门票,现实世界有的东西在魔法世界也都是存在的。在现实世界出现的人生百态在魔法世界同样存在,作者通过其语言的表现技巧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貌似客观世界真正存在的魔法世界,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好像魔法世界和我们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样的。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魔法世界中结合起来,使得魔法世界中的事和物都具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表现手法虽然是比较魔幻的,但是对于魔法世界的描述却并没有脱离现实世界,是对人们未知世界探索的一种引导,使得人们对于未知的追求触及到其灵魂深处。目前人们的物欲是主要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甚至超过了一切,为了物质可以不顾一切。通过魔法世界唤起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最为初始和纯洁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反思,使得我们懂得世间万物和谐的道理。
  结语
  任何作品创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状况,哈利·波特也是如此,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英雄式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对于作品中的哥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深刻揭示了作品中的现实意义。语
  参考文献
  [1]叶舒宪.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2002(03).
  [2]张余辉.汲传统文学之精华 展现实生活之经典——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文学渊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05).
  [3]战晓微.《哈利·波特》中英雄成长主题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4]董小英.罗琳的魔法石——《哈利·波特》的“宝物”及推理方向[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02).
  [5]刘波.《哈利·波特》中的《圣经》元素及意象解读[J].名作欣赏,2011(18).

《哈利·波特》中蕴含的时代特点及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