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指导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要注意论据选择的典型性、多样性和叙述语言的简洁性,这样文章的论证效果就恰到好处了。
关键词:论据 典型性 多样性 简洁性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议论文时,常常会走入这样的误区:在使用论据时常缺乏典型性,只要是事实,就信手拈来,这样就导致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很不密切,甚而至于产生了扭曲,于是文章言而无理,言而无味。这就是很多初中学生不想写作,不愿写议论文的一种无奈、惶惑的现状。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选择的论据要典型,典型的论据应该是确凿的,有说服力的。具体来说,典型的论据选择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论证角度
我们选择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论据是否典型决定于它的论证角度是否明确。有人认为,我们选择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论据是否典型,决定于它的论证角度是否正确。有人认为:一个材料,内容并非是单一的,论证角度全靠作者去挖掘。这诚然是正确的,但不管如何,这个材料本质内容上总得包含这个论证角度。依靠材料内容的某一面能够起到证明作用,材料才是典型的。否则,任凭作者如何挖掘也无济于事。
例如,同一则“滥竽充数”的故事,有人则取不应“充数”这个角度,论证“不懂装懂要吃亏”;有人取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充数”这个角度,证明“吃大锅饭要不得”;还有人取南郭先生逃之夭夭这个角度,阐述“人应有羞耻之心”的观点。这里姑且不管哪个角度怎么样,这个材料本身具备了上面提到的各个论证角度,因此它具有典型性。
可以再看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在他的作文里写道:“人要有骨气,不被威势所吓倒。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闯入他的房间,要用剑杀死他时,仍若无其事地蹲在地上画几何图形,并坦然地对士兵说:‘请等一下杀我的头,让我把这道定理证完。’一个人就应该像阿基米德这样……”
这个材料应该说是不够典型的,罗马士兵固然有“威势”,但这个材料的本质内容并非是在“骨气”上显示阿基米德的精神。正确的论证角度应该是论证“事业比生命更宝贵”,或者是“要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等类似观点。我们常常强调论据和观点的一致性,这也就是要求那些内容丰富的论据在扣合论点这一点上,论证角度必须明确。不然,盲目追求论证角度的新颖,导致观点和材料脱节,选择这样的论据还有什么典型性呢?
二.要有新颖感
人们总是喜欢时新的东西。选择的论据新颖,对读者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不少学生一用论据就是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怎么样,雷锋、白求恩如何,再不随手拉出几个古人,这样的材料总给人陈旧之感(这里并非说这些人物的事迹不典型,而是强调不应局限于此)。文章要有时代感,观点切中时代脉搏自然是体现时代感的主要方面,但论据的新颖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譬如论及改革的艰险,罗列一大堆古代改革家的事实,就是见不到一个现代人的影子,总让人觉得有隔世之感,时代气息也浓厚不起来。反之,有些文章观点并不新,只因材料新颖,倒显得极有分量。
有一篇题为《两位“茅老”的选择》,文中的两位“茅老”,一是享誉中外的文学泰斗茅盾,一是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们各有曲折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临终前的选择却都是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运用这个材料,在这篇小议论文中论证了“共产党是伟大的”这个大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原因在于论据的典型性之外,还有材料的新颖性。可以说,留心这个材料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两位大名的却不少。但是从文章的标题特色,文章内容材料的特点来看,读者如果是一个有志青年,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怎么会不怦然心动呢?我们可以在选择典型论据中得到启示。
三.要注意读者对象
我们认为,人们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也不尽相同。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与自己职业、生活、兴趣爱好关系密切的事实就较容易引起注意。假如文章是写给中学生看的,而文章中论据多是工业生产的原理,那么,学生是绝对看不下去的。所以我们认为,文中的论据孤立起来看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它的确可以证明观点,可是在特定的场合中考察,它就不合乎要求了。
可以这样说,即便讲同一个问题,论证同一个观点,由于场合、对象不同,也应相应地变换论据。只要论据切合了阅读对象的身份,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说服力也就加强了。写作书信体议论文、演讲稿都应有这个严格的要求。
杨杰,江苏启东市长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