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64

[ 刘紫芳 文选 ]   

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

◇ 刘紫芳

  内容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的可行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从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思维转变,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达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 语文课堂 效果研究
  当今世界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而相对简单的语文课堂知识传播,却远远没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立足信息时代,探究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的可行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对语文课堂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传播理学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传播学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的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学科。传播学传入我国近半个世纪,在教育领域结合传播学理论探究教育问题,相对传播学的诞生来说要晚些。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研究室编译英国菲利普·希尔思的《传播过程与教学》一书,是我国教育传播研究的标志性著作[1]。此书开启了我国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第十章就直接以运用传播原理探讨课堂有效教学,这对运用传播学理论来指导语文课堂效果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教育传播学属于边缘传播学,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但他们仍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我国有关教育传播的专有名字或术语解释,本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最早见于1990年,“教育传播是由教育部门的组织者与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通过最有效传播媒介,把知识、技能与思想意识等信息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过程。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受预定的教学目的、目标和确定的教育对象所制约”[2]。1992年,高蕴琦编辑了《教育传播学》一书。1993年,倪文杰在《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一书中指出:教育传播学是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中的传播现象及教育传播过程、传播环节和传播效果的科学。它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媒介的大量涌现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传播学的产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是必需的。
  1995年,由南国农和李运林教授编著的《教育传播学》成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材,其中第十一章就直接以“课堂教学传播”为标题。1995年,张尚文在《浅谈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优化教学》一文中指出:“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过程与规律,其研究范围包括:教育传播系统与过程,教育传播的传者(教师)、受者(学生)、信息(教学内容)、媒体或叫媒介(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等),以及教育传播的效果,教育传播与教育环境等等。”百度百科知识库: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教育传播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传播领域的关注有所增加,前人研究相关教育传播的成果,给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效果研究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以传播学理论指导我国各学科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发现将传播学作为教学设计理论的专著有2本,即(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郭成主编的《课堂教学设计》,200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李龙主编的《教学过程设计》)。直接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有7篇。这7篇论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的传播要素,分别探讨师生互动问题、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问题、语文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方面的问题、传播通道的问题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在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自1999年~2010年,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广义课堂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有19篇。运用传播效果理论探究相关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章,直至2010年9月,笔者在知网中反复检索,其结果归零。但是,研究者们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广义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成果,已经说明了传播学理论受到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关注。
  总之,上述这些成果说明在信息时代,语文教育研究者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传播学的功能,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可行的。
  二.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时代性
  多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导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批评声不止。早在1978年,《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我国教育家吕叔湘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和建议,他总结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本国语文,却多数人不过关。因此,他提出要加强语文教学研究,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1997年《北京文学》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三位同志关于语文教学效果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的关注。紧接着王丽编辑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一书,收录了一些关于当时探讨语文教育问题有代表性的文章,此书的问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催生了一轮课程改革。时至2011年7月,有关高效课堂的研究数以万计,笔者在百度引擎搜索“语文高效课堂”一词,竟找到相关结果成千上万。可见,三十多年来报纸、书籍和网络等媒介,以及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关注从未间断。
  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呼声中,近年来实施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改不断地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也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国长时间受非此即彼的观念影响,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很多地方语文课堂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变成了音乐、美术、电脑、图片、表演的大杂烩,有的学校以为语文课堂添加了师生表演和信息技术手段就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由原来的老师一言堂,变成了满堂问,以为这样就实现了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由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自读,四人小组讨论的自由交流,以为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殊不知一些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如此等等,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为了取得良好效果,现如今又推出“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可见为了取得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育教学研究者一直在孜孜追求。
  其实,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乏教育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理论的问题。面对这种困境,教育研究者们呼吁课堂教学需要新的理论来促进其发展。“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是教育变革的主动者。”[3][钟启泉在“世界课程与教学论新理论文库”的主编寄语也说道:“教学研究领域则要走出仅作为教育学、心理学之应用学科的狭隘视域,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4]“教学论范畴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对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研究……众多相关学科如语言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从不同角度参与。正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使教学论得以广泛的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教学规律,论证教学原理,说明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学实践。”[5]因此,转换视角,寻找新的理论,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教研者的责任。
  放眼世界,每天各种信息充塞着人们的感官,其传播效果昭然可见。因此,语文教学遵循与时俱进的规律,运用传播学理论时代的先导性指导语文课堂知识传播,取得良好课堂效果是恰当的选择。信息时代,选择传播学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取得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用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主要依赖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诸多教育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运用传统的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上述这些理论对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其效果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否则目前不会有那么多研究者关注 “语文高效课堂”研究。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把传播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语文教育研究,必然会给语文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6]纵观人类的传播,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不必可少的手段,也是确保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传播效果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更是将这门学问有机贯穿起来的主线。所以,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层面,将语文教学过程上视为传播过程,运用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可行的语文教学信息传播策略,协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传播要素,构建有效传播模式,开拓语文教学效果研究新的理论视野,揭示语文课堂知识信息传播规律,取得良好语文信息传播效果,是本文探究的意义所在。
  信息时代,顺应时代而兴起的传播学理论,因其实用性和先导性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人类交流传播现象的部分。因此,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或直接或间对语文教学及其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7]可见,传播学将为我国语文教学效果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传播学中探讨的信息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的形成,与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形成有极大的共通性。传播学者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研究,直接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指导意义。教育传播学领域对课堂传播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探究语文课堂有效传播。因此,将传播效果理论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将会拓宽教学研究的理论领域,有利于语文课堂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借鉴传播效果研究中强调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信息的可信性和传播通道的通畅等问题的研究,对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研究教师和课程作为媒介应具备的素养,建立通畅的知识传授通道,减少课堂干扰因素,协调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层面,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式。更重要的是传播学理论的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极为相似。传播学理论的特点,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利于师生教学减负、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理想课堂教学局面,有利于有效传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效果问题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问题。”[8]因此,研读传播学理论,汲取传播效果研究的方式方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炼合理知识传播策略,改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实现“多、快、好、省”的语文课堂高效传播,是传播理论的实用性在语文课堂传播效果研究层面的体现。
  总之,立足于信息时代,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从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传播过程,追求良好的语文课堂传播效果是所有传播者——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同时,语文教学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思维转变,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达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育传播学的创立[J].中国电化教育,1996(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7[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美]威廉F.派纳主编.陈时见译.课程:走向新的身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唐春梅.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传播学原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周晓明,何小红.传播学与语文教学---周晓明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8).
  [8]李为民.现代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院报,2003(12).
  
  刘紫芳,女,教育学硕士,湖北孝感市实验小学教师。

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