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已在我市取得初步成效,将在2012届高考中得到检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其具体教学目标,也将在新高考中得到体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的重点仍是将语言,思维和阅读理解、语言运用、文章写作作为三大支柱支撑起语文高考的大厦。根据“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原则,湖北试卷整体内容和形式相对于老高考应该是基本稳定的,而局部的变化也应该是围绕课改理念、根据课程设置、紧扣教学目标而设定的。
为此,笔者研究2011年湖北卷以及新课标全国卷(海南、宁夏模式)、北京、山东、广东等省市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希望寻求变与不变的平衡,找准方向,力争把握2012年新高考的主动权。
首先,我认为以下几个变化点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考纲和考查要求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块2011年大纲版《考试大纲》表述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课标版考纲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它意味着今后对这项内容的考查将定格在实际“运用”上,而不再是“识记”上。
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上,课标版考纲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这意味着高考在这个方面的考查将提高要求、难度。
在修辞手法方面,课标版考纲规定,除了要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八大手法外,还将“反复”添加进去。
在标点符号方面,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仍将其列入必考内容,尽管很多地区不考标点符号,但湖北卷一直坚持考查,如果2012年有变化,可能以文言文断句形式出现,就如同北京卷、广东卷那样考查句间停顿的把握。
(二)古代诗文阅读
从整体上看,这一块的变动不太大,但有两个细节须高度重视:一是对“名句名篇”的界定,没有提文学常识,各省市新课标高考卷也未考查文学常识,但湖北2012年考不考文学常识,还要看考试说明怎么要求。一轮复习,我们宜重点落实高中必修教材要求的篇目,等湖北考试说明出台后,再落实变化的内容;另外对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我们训练很少,复习时应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
同旧高考相比,新课程高考所界定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论述类”,第二类为“实用类”,第三类为“文学类”;课改试验区,将第一类定为必考内容,第二、三类为选考内容。新课标高考卷也大多提供了选考内容。我们复习这一块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大纲版考纲“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说明文阅读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删除了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这一点,湖北卷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向课标卷跟进,第9小题变为概括性的简答题,不再考查推断能力。应该说,这种做法是符合近几年来高考在这一考点上的价值取向的。
2、新课程考纲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点共设置为三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从考纲对这三个考点的详细阐释上看,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新高考应与新课程接轨而言,这个难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备战2012年高考而言,这实际上是一块“硬骨头”,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对这一块的复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1)对“论述类”、“实用类”两种文体的阅读备考都不能偏废。
(2)训练题的编制应准确到位,力求体现新高考的基本精神。
(3)应重视答题技巧的点拨、指导和总结,做好答题建模工作。
(四)作文
同旧考纲相比,新课程高考在作文的变化上有以下几点:
(1)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仍是简单的“记叙”某件事、某个人,而应有一定的“论”的成分,也就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文学类”文章主要指散文、杂文、微型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等。
(2)写作发展等级“深刻”这一块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非“观点具有启发性”。对于考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3)写作发展等级“丰富”这一块,增加了“论据充实”,更加强调了写议论性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文章流于空泛。在写作中,我们要重点强调议论文写作的论据问题,做到论据充实,有说服力。
(4)写作发展等级“有文采”这一块,将“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变化后的措辞简明扼要,不仅涵盖了以前的要求,而且又丰富了“有文采”的内涵。
近几年考生作文文体意识不强、空洞无物,只追求华美辞藻而无真正思想底蕴的空泛浅薄的作文渐多恐怕是写作发展等级两处变化的原因。我们在备考中应该高度重视。
二.题型和能力要求的变化
(一)选做题目可能出现。有些省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者任选其一(如全国课标卷、山东、广东卷等),有的是选作单独的探究题(如北京卷、安徽卷、湖南卷等)。虽然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但课改区的试题基本是小说体裁。而所谓的“实用类文本”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文体,但从实验区实际考查情况看,仍以中外人物传记为主。
(二)新增“探究”能力的要求。选做题中有了“探究”题,达到F的能力层级(实际是一道论述题,要求100或者200字左右)。文学类文本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纲对阅读鉴赏中的探究能力要求是较高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兄弟省区的高考已经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提供了经验,当然也有一些教训值得汲取。因而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用心研究先期进入课改实验省区的高考试题,对我们的复习将会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复习过程中宜把握和坚持的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知彼知己、有预则立的原则。
“知彼”,就是明确:考查内容,题型特征,分值分配,难易等级,今年的考纲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何在等等。“知己”,就是明白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哪些语文素质要早抓早培养,哪些考点可能有所忽视或遗漏等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才能心中有数,充分准备,才能从容应考。
第二、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破的原则。
凡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一定要“面面俱到”,扎扎实实复习,不存侥幸心理。重点关注新旧考纲变化内容,重视基本能力和提升能力,突破自己的难点和弱点。以课改区的高考题目为范例细心揣摩,总结规律,掌握方法;然后适量做题,培养语感,熟练技巧;最后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三、坚持计划周密、新旧穿插的原则。
高三的复习除了终极目标——高考之外,还必须兼顾到各种月考、模考等。所以在复习中要做到计划明确、阶段目标清楚、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到每一步都既是挑战,又是在稳步前进的,只要经过踏实的实践,就会不断提高成绩,从而增强自信,积累高考的实战经验。高考考点复习与综合训练要交叉进行,教学中要贯彻新旧穿插的原则。
第四、坚持重视积累、不断强化的原则。
复习不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能力是在积累中才呈螺旋式上升的。所以制定计划和复习考点时,一定要重视平时点滴的积累和能力的渗透,这样最后知识和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每个知识点的突破都需要运用围城打援的办法,尽可能地强化背景支持,而不要期望一劳永逸。
第五、坚持整散结合、系统训练的原则。
语文复习的几大块——阅读和写作等要科学分割进行阶段训练,同时要重视知识小点的细化突破。小点突破要灵活,可以在系统复习中分点讲述;同时,平时训练中需要单点强化,当然复习和切入角度可以有所变化,通过整散结合的方法使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我们仍要继续认真研究课改实验省区的高考试题,落实“六找”即“找共性、找趋势、找变化、找差别、找创意、找动态”,尤其要关注和重视新题型、新特点、新变化,加强我们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五个研究”,即研究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复习方向;研究课堂模式,提高复习效率;研究学科综合,重视能力培养;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研究应试方法,减少考场失误。这样,我们2012高考的语文备考工作就能扎实、有效开展,我们就能变挑战为机遇,取得2012高考的胜利!
刘莉红,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