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62

[ 谢雨君 文选 ]   

《卜算子》与《临江仙》略解

◇ 谢雨君

  内容摘要:文学家苏轼留给后世的华美篇章至今熠熠生辉。才气纵横,挥洒自如,往来古今,皆成文章,很难用词语准确刻画这位天才文人。游走在他的文字里,由不得你不陶醉,不折服。他用文字描绘着某种景致,营造着某种氛围,抒发着某种情怀,牵动着某种感悟。以《卜算子》与《临江仙》为例,带着虔敬的心情,试着靠近他的世界。
  关键词:苏轼 词作 分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糓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
  苏轼笔下的景大多氤氲着某种情绪,绝少纯粹之景。一轮不圆满的月,一株日渐萧疏的梧桐。高天之下,旷野之上,一只鸿雁孤寂的身影。在阒寂无声的暗夜,它与众多梧枝擦肩而过,高傲而落寞。时年苏轼身处荒凉边远的黄州,他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此地时作此文。此情此景,这仅仅是一只鸿雁?作者思绪翻飞,却没有愤世嫉俗,牢骚满篇,竹笔一抖,竟挥洒出一副静美而忧伤的图画。鸿雁决绝地回首,天地间无一会意的眼神,那种愁思浸透纸背。寥寥数笔,足够的留白,画面弥漫的气息惟有富有灵性之人才可感受到。这便是一种遥远的前后呼应。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算是对恩师文作的深刻理解吧。在那个无人问津的小村落里,苏轼用生花的妙笔描摹出一幅因文字而衍生的绝妙图画,图画静静地传递着作者隐秘的内心世界。
  同样是些许孤寂的情怀,《临江仙》则侧重于营造氛围,而不着力凸显文字雅致含蓄的魅力。某个小酒肆收留了心绪不宁的东坡居士,见证了他对酒当歌的豪迈。只是夜半归来家童鼾声阵阵,他连家门也进不了。一如家常话般娓娓道来,平实而亲切,生性洒脱的苏轼频频受制于多舛的仕途。此情此景不就是自我生存状态的写照吗?试图凭借才智去争取更多身外之物,岂料名缰利锁渐渐让自己心行于役,甚至不堪重负。内心的需要被湮没于俗世的追求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恐怕是他无奈的自我嘲讽。伫立在江岸的身影清瘦矍铄,滚滚浪涛带着作者的遐思奔向远方。也许远方才能真正容纳如此伟大的灵魂。全文语言平和通俗,然而并未陷入直白寡味的窠臼。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气息,那是历经生活磨砺之后智慧的沉淀,只是作者举重若轻地将之融于文作。因为有思想,哪怕文字再朴素也会折射出别样的光芒;哪怕千年以后,依然可以拨动善感的情弦。苏轼娴熟地驾驭着或精致或平实的文字,并赋之灵性,从而感染读者。
  品读苏文总能引发自己的感悟。无论情感世界的大波大澜抑或细枝末节,均可行云流水般呈现于苏文。与其说是他在浅斟低唱,不如说是读者心声的真实写照。因为平凡如我辈者面对诸多情愫往往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而文学大师逾越众生之处大概就在于把人所共识的事物轻松且准确地定格成文,从而引发共鸣。这种共鸣越过时空的界限,直抵内心深处,亘古如新。拜读苏文我们不会觉得遥远。那些人事情感就在身边,从而愈加真实,格外熨帖心灵。
  文学作品并不以超然高蹈于大众为成功标准,真正流芳百世的文作大多与芸芸众生息息相通。显然苏轼深谙此道。他炉火纯青的创作技艺,仿佛随意之间就将俗世万象潇洒地书写成文。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宋朝,姑妄借之聊以盛赞吧。咂摸苏文可谓意无尽言无穷,也许后人的解读永远不过是以管窥豹,唯愿这一家之言不会唐突了东坡居士。
  
  谢雨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卜算子》与《临江仙》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