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91

  

心理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 李戈 党政

  内容摘要:心理体验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心理体验,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的探讨,从而揭示心理体验与体育教学效果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体验 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
  1.前言
  心理体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身心经历基础上,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情感评价,对事物的关系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体验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中所经历的反思,具有直观的、独特的,以及带有自我情感评价的特点。心理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每个人都会对他个体感兴趣的事或物表现出特有的关注,并会积极地探索。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知,也就不会产生情感,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反之,认知越深入,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对知识的学习欲望,是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生学习欲望的多少和本身的心理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心理体验也不同,或感到愉悦、或感到烦躁、或感到兴奋、或感到压抑。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2.心理体验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
  2.1心理体验与认知的关系
  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动作要求产生认知,然后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学生在通过观察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即包含了对特定技术动作的认知,又包含了对本运动项目的总体认知。在获得这种感性认知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所学的动作产生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叫它初期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技术动作从单纯的模仿,发展到自己理性的认知,心理体验也会随之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叫它中期体验;随后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认知指导运动实践,不断地从单纯的模仿、认知,随之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尽量达到完美的境地,在这之后的心理体验又区别于前两个阶段。比如,在练习的过程中机体感觉到的舒适度,在形体练习中所感受到的美的程度,参与集体练习所感觉到的愉快以及在集体练习中自己的果敢、坚毅及技能展示的表现,都反映出在集体配合中良好的心理体验。反之,单一的个人动作做练习所带来的疲劳无趣,教师对学生随波逐流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师教学失去责任,从而带来动作掌握的不连贯性使学生拥有运动成就的挫败感,由此在练习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恐惧感,都属劣性心理体验的范畴。
  2.2心理体验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客观事件的发生使生理条件反射形成心理体验。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训练手段等都能在学生条件反射中形成心理体验。例如,体育课所使用的场馆、体育器材是否充足,教学内容是否充足满足学生需求,能否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不断的演示对学生感官造成刺激,带来深层次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不断得到巩固和加深。这种条件反射的形成是良性心理体验的基本前提。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体育课特有的场地器材,科学地利用条件反射因素,采用各种外在和内在的信息对学生动作的掌握加深印象,使学生有良性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心理体验与教学节奏的关系
  在从学习到掌握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运用节奏层次的不断变化练习,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使学生的练习处于心情愉悦的环境当中,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运动项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在教授新技术要领时,讲解动作要领力求准确、细致,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讲解示范的节奏要放缓,以便学生观察了解相应技术动作的原理,便于他们从自身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在随后的模仿练习中逐渐得到掌握技术动作的方法和信心。这时学生所获得良性的心理体验,以利于下一步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观察整体的教学动作示范,从而在自己脑中形成动作技术。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当他们能初步掌握基础动作,对所学项目有整体的了解后,逐渐加大练习强度和难度、节奏和速度,使他们在充满压力的学习下能获得取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取得,但有一个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也会在反复的练习中产生压抑和痛苦,但不应产生厌烦的感觉。
  2.4心理体验与教学示范的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做示范动作时所站的位置,面对学生的距离、角度,示范动作的速度等,都会使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体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规范,节奏明确,充满专项技术的美感,就能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与所表达的专项技术不符,或动作美感不足,与学生在平时观看相关比赛动作差距太大,也会使学生心理体验大打折扣。示范位置选择不当,学生受到观察角度不适,或者由于光线照射的影响,教师的关键动作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也会使学生在练习中信心缺乏,动作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心理体验也会相应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演示示范,都要留意理想的授课因素,以便于适当快捷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力求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有通过自己能力掌握新的技术,保持眼界豁然开朗的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2.5心理体验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从而心理体验也各不相同,如教师在教学当中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一贯教学模式,运用针对性较强的专项游戏或者开展对抗性比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参与比赛的感受,使学生改变“教与学”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压力,达到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的目的。考试,是学生在日常过程中常常感到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特别是对体能差,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往往是谈“考”色变。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比平时有兴趣的练习要差得多。我们不妨把过去的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改为三次考试机会,取学生最佳成绩,让学生抱有希望,充满信心,这种心理体验无疑会改变单纯考核的紧张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运动水平,但不能给予他们太多机会,机会过多会使学生学习和练习肤浅而不深入,考试时抱有碰运气的侥幸心理。
  2.6心理体验与执教态度的关系
  教师的执教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体验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从教师备课的认真情况,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学组织的能力,讲解、分析、判断的理论水平,示范动作的规范、准确、优美,以及教师的着装、姿态、表情、语气,甚至发型,都对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的传输、交流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通过示范动作,直接向学生展示一种体育美,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做到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目标与兴趣,以致产生烦燥不安或厌倦疲惫的心理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体育教学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而且通过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学生也会排除自身的心理障碍,积极参加到教学之中。
  3.结束语
  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我们要克服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的心理体验,杜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恶的学习情绪。通过学生各种良性的心理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文,论作为心理学概念的体验[J],长江大学学报,2008.02:73
  [2]李建龙,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教学,2005.3:97
  [3]于立勇,主体心理因素对教学评价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
  
  李戈,党政,男,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心理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